打字猴:1.700182172e+09
1700182172
1700182173 约翰·卢伯克在库尔皮马拉洞待了3天,希望最近才生过火的人能归来。他希望见到他们,和他们一起旅行,发现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但没有人来。卢伯克收集了自己的食物:野生无花果和根,还有一只从洞穴里挖出的蜥蜴。等待期间,他翻开《史前时代》,读起自己的同名者对土著人的了解和看法。在关于澳洲人的那几页里,作者参考了多位19世纪旅行者的描述[15]——但没有斯潘塞和吉伦的,他们最早的作品直到《史前时代》(1865年)首版问世30年后才发表。
1700182174
1700182175 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约翰·卢伯克来说,土著人是“可悲的野蛮人”,这毫不奇怪。但就像现代人约翰·卢伯克在读到火地岛人和北美印第安人的章节时所发现的,与上述评价相矛盾,维多利亚时代的卢伯克对土著人巧妙制造和使用的许多工具表现出明显的欣赏。《史前时代》解释了他们如何“训练有素地”使用投矛器、回旋镖和带可移动尖钩的捕龟矛,并颇为详细地描绘了这类工具。同样显得难以理解的还有,为何塔斯马尼亚人被描绘成完全没有道德观念(引用多弗牧师之语),而澳洲人却被描绘成能够认识到自私和非理性的行为。一边是他所依赖的日志中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观点,一边是他对自己所称“现代野蛮人”的科技和生活方式的明显赞许,维多利亚时代的卢伯克似乎再一次为如何调和两者而苦苦思索。
1700182176
1700182177 卢伯克一大早就起身,寻找人类生活的关键信号——袅袅的烟雾,然后攀下山崖,离开了库尔皮马拉洞。他径直向北,穿过后来的麦克唐奈山脉和艾丽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卢伯克还要穿越1200千米的沙漠才能来到阿纳姆地(Arnhem Land),一块将被全球变暖改变的土地。
1700182178
1700182179
1700182180
1700182181
1700182182 史前人类简史: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 [:1700178715]
1700182183 史前人类简史:从冰河融化到农耕诞生的一万五千年 第36章
1700182184
1700182185 决斗者与蛇的诞生
1700182186
1700182187 澳洲北部的艺术、社会和观念,公元前13000—前6000年
1700182188
1700182189 两个人面对面准备战斗。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精美的头饰,手中抓着回旋镖,这是致命的武器。双方都会毫不犹豫地杀死对手。
1700182190
1700182191 在过去几天的旅行中,约翰·卢伯克已经看到过多次类似的景象,大部分是发生在水坑边的一对一回旋镖和投矛对决。决斗者都是男子,身着饰有羽毛与贝壳的皮制短上衣和裤子。他们的脸被涂成红色,威吓性的羽毛、毛皮、骨头和树皮装饰让他们的体型显得更大。有人戴着动物面具,把自己变成野兽,不过在向胆敢挡道的人发起进攻时仍然两脚着地。
1700182192
1700182193 在聋蝰蛇谷(Deaf Adder Gorge),卢伯克看到一名男子朝另一人冲去,准备投出回旋镖。他的对手穿戴成野兽的样子,坚守阵地,准备好了一把投矛。在双子瀑布(Twin Falls)上方的石崖间,两名男子面对面站着,每人都专注于给对方带去血腥的死亡。一人高举投矛,作势欲击,另一人则手持回旋镖,准备好发起攻击和打断对方的手臂。卢伯克在其他地方看到过这类战斗的结局:有人坠落于地,有人被投矛刺穿后倒地身亡。
1700182194
1700182195 不过,现在卢伯克来到了吉姆吉姆瀑布(Jim Jim Falls)上方的山崖和桉树林。时值中午,阳光炙人,空气极其干燥。一对鸟(可能是秃鹫)在无云的蓝天上盘旋。虽然天气炎热,又一场战斗还是即将爆发——两名男子披挂齐整,拿好武器,首先进行了心理战,然后投出第一只回旋镖。卢伯克看到回旋镖飞在空中,打掉了一名艺术家的笔刷,后者正在熟练地用红颜料给岩画添上最后一笔。回旋镖将留在那里,在随后的几千年钉在墙上。卢伯克转向艺术家,那是一个老年土著男子,脸上疙疙瘩瘩,留着灰色胡茬。他是个爱好和平的人,在漫长的一生中从未愤怒地拿起过投矛或回旋镖,但却一直生活在暴力和死亡的场景中。[1]
1700182196
1700182197 卢伯克身处今天的阿纳姆地,即澳大利亚北方领地的“最上端”。这是一片由砂岩悬崖、热带稀疏林地和深谷组成的土地。那里气候干旱,河流苦苦维持,周期性断流。具体年代不明——很难确切说出他在何时造访了这些关于打斗者的岩画,并与默默地调和赭石颜料的艺术家坐在一起。
1700182198
1700182199 今天的阿纳姆地土著人将这些岩画——考古学家称之为“动态人像”(Dynamic Figures)——归于米米人(Mimi)的手笔。[2]土著人认为,这些人是他们在阿纳姆地的祖先,教会了自己如何画画。米米人飞在空中装饰高高的洞顶,今天他们成了精灵,有时住在崖壁的缝隙中。
1700182200
1700182201 “动态”是恰如其分的描述。每个人像都不过几厘米高,许多双腿伸开,仿佛在全速奔跑,脚边暗示运动的短线条强调了这点。类似的线条似乎也从他们嘴里发出,可能表示粗重的呼吸或战斗的呐喊。但并非所有“动态人像”都涉及战斗,有的反映了捕猎鸸鹋,有的只是描绘站立、坐着或在空中翻滚,有的手持带叶子的枝条,还有的正在交媾。[3]此类岩画的创作早于土著人口述历史的时代,因此被置于米米人的神话世界中,这个事实暗示它们非常古老。剑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奇彭代尔(Christopher Chippindale)和悉尼澳大利亚博物馆的保罗·塔松(Paul Taçon)试图确定它们究竟有多古老。
1700182202
1700182203
1700182204
1700182205
1700182206 “动态”风格的男子形象,可能绘制于公元前10000年之前,画在澳大利亚阿纳姆地的一处岩面上。猎人戴着有吊穗的长长仪式性头饰,手执带倒钩的投矛、回旋镖和带柄的石斧
1700182207
1700182208 首先,“动态人像”并非阿纳姆地最早的艺术风格,在绘制的人像下方可以找到更早的艺术刻下的淡淡线条,描绘了巨袋鼠、沙袋鼠、蛇、鳄鱼和鱼。我们知道这些石刻的历史不可能超过6万年,因为那是人类来到澳洲的时间。但除此之外,事情变得困难起来。
1700182209
1700182210 将回旋镖用作武器相当重要,因为全部有历史记载的阿纳姆地土著人都只把它们当作乐器,即拍手板。所描绘的动物也暗示了时间,因为有些现在已经灭绝,比如袋狼(亦称塔斯马尼亚虎),在几幅画中可以看到它们带条纹的侧腹部。这种动物在公元前5000年时就已经从阿纳姆地消失了。有几幅画似乎描绘了灭绝时间更早得多的动物,比如被称为袋貘(Palorchestes)的巨毛鼻袋熊,它们在更新世结束前就已灭绝。此外,某些动物的缺失也能提供帮助:画中很少出现鱼,即使出现也是相对较小的淡水品种。而在后来的阿纳姆地艺术风格中,鱼变得非常重要,这被认为反映了冰河期结束后海平面的上升、沼泽的出现和土著人食谱的改变。
1700182211
1700182212 奇彭代尔和塔松找到这几条证据并把它们组织起来,得出结论:“动态人像”描绘了公元前9600年最后一波全球变暖之前生活在阿纳姆地干旱土地上的人类。
1700182213
1700182214 对岩画年代的另一暗示来自洞窟沉积物(其中还埋藏了更新世澳洲人留下的石器)里的赭石。[4]“动态人像”使用了同样的颜料,虽然后来变成深紫色并似乎渗入了岩石中。公元前12000年左右,洞窟沉积物中的赭石数量明显增加,暗示大量艺术活动的开始。保罗·塔松认为,这是开始创作“动态人像”的时间。[5]
1700182215
1700182216 因此,卢伯克似乎很可能是在公元前20000—前9600年间的某个时候来到了阿纳姆地——我将遵循塔松的观点,将卢伯克放到该区间的最后,比如公元前10000年。但如果我们知道他造访过岩画,观察过工作中的艺术家,那他是否也目睹了真实的打斗呢?岩画描绘的是冰河期最后阶段阿纳姆地的生活现实吗?它们可能是真实历史的记录,描绘了为争夺宝贵资源的使用权而展开的公开决斗,目标也许是干旱土地上被贪婪地占有和守护的几个水坑。战斗可能是血腥和致命的,也可能以仪式性为主。不过,这些也可能只是幻想:描绘了神话人物穿着完全不同于任何现实世界的服饰,进行着想象中的战斗。事实上,阿纳姆地的土著人艺术家可能是爱好和平的人,他们衣着朴素,确保一切食物和水被平均分配。
1700182217
1700182218 奇彭代尔和塔松倾向于“艺术作为历史记录”的解释。[6]因此,在游历阿纳姆地的途中,卢伯克不仅看到了用红颜料画的决斗者,还看到了他们本人。
1700182219
1700182220 现在,卢伯克坐在一条浅溪岸边的桉树树荫下。溪流带着他离开山崖间的深谷,经过有人正在削凿石英的洞窟,来到一片树木稀疏的平原。溪流继续向前,一眼望不到头,又流淌了至少500千米才汇入大洋。卢伯克有意沿着它前往河口和海岸,直到抵达位于今天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以北1000千米处的白雪皑皑的高山。
1700182221
[ 上一页 ]  [ :1.70018217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