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225942e+09
1700225942 沃森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5年之后才开始动手撰写《双螺旋》一书,他在写作过程中利用了许多当年留下的信件。在他重构旧日场景时(既包括科学探索方面,也包括其他方面),这些信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剑桥大学时,沃森每个星期都要给自己的妹妹伊丽莎白写信;回到美国后,他也经常写信给他的父母。这些都是家信,沃森从来没有在这些家信中浓墨重彩地描述过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虽然他偶尔也会提到自己在烟草花叶病毒研究中取得的成功,也提到过他与比尔・海斯在细菌遗传学方面的工作,但关于他在DNA领域的研究,几乎从来没有涉及。
1700225943
1700225944 相比之下,沃森写给科学界同行的信,例如写给德尔布吕克、马勒和卢里亚的信虽然不多,却包含了很多与他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相关的内容。我们在这里附上的是沃森于1953年3月12日写给德尔布吕克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沃森介绍了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而且附上了碱基对的示意图。在一定意义上,这封信可以说是对他们的发现的一个技术性概述,里面出现了很多术语,例如,“残基每34埃旋转”“从立体化学角度考虑”“我们选择了酮式而不是烯醇式”。显然,它是专为科学家写的。
1700225945
1700225946 而克里克这封信的收信人背景与德尔布吕克截然不同。克里克的信写给了迈克尔・克里克,克里克的儿子,迈克尔当时还不满13周岁。克里克这封信写于1953年3月15日,它的开头是这样的:“詹姆斯・沃森和我很可能有了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接着克里克说,他们发现的DNA结构“……非常美妙”。为了说明DNA结构,这封信里面包括了不少示意图,虽然克里克说“……我可能画得不够好……”,但信中对这个重要发现的解释简洁明了,很适合一个13岁的孩子理解。从这封信来看,克里克虽然是一位慈父,但对孩子的要求也相当严格,他告诫迈克尔:“你得认真细致地读这封信,要真正理解它的内容。”
1700225947
1700225948
1700225949
1700225950
1700225951 克里克写给儿子迈克尔的信,写于1953年3月15日
1700225952
1700225953
1700225954
1700225955
1700225956
1700225957
1700225958
1700225959
1700225960
1700225961
1700225962
1700225963
1700225964
1700225965
1700225966
1700225967
1700225968
1700225969
1700225970
1700225971
1700225972
1700225973
1700225974 沃森写给德尔布吕克的信,写于1953年3月12日
1700225975
1700225976
1700225977
1700225978
1700225979
1700225980
1700225981
1700225982
1700225983
1700225984
1700225985 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1700223433]
1700225986 双螺旋(插图注释本) 附录2 第一版出版时被删掉的一章
1700225987
1700225988 本附录重印了《双螺旋》手稿中的一章。当年出版《双螺旋》一书时,这一章没有包括在内。它描述了沃森1952年夏天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度假时的情景。从内容来看,它本应放在正式出版的《双螺旋》的第19章与第20章之间。不过,沃森在这次旅行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经收录在了当年出版的《双螺旋》中(即本书第19章结尾处附的那张照片)。
1700225989
1700225990 8月份时,我停下了探索DNA的脚步,因为那时最吸引我的目标不是它。葆拉(Paula)是一个年轻的意大利女孩,住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的凯里吉奥(Chiareggio)村。我是与乔・贝尔塔尼一起来到这个山村的。乔・贝尔塔尼是意大利人,在美国从事噬菌体研究,当时回欧洲来是因为要参加罗伊奥蒙特会议。每年8月,贝尔塔尼一家人都会到一个朴实无华的小酒店度假,今年他们特地留了一个房间给我。尽管一年前我曾经在那不勒斯住过两个月,但对于意大利几乎称得上一无所知。有了贝尔塔尼一家人,这些就不是问题了。在大多数日子里,乔和他的兄弟阿尔贝托(Alberto)都忙于和我一起登山。那附近有一条冰川,从一座俯瞰着凯里吉奥村的白色山峰倾泻而下。
1700225991
[ 上一页 ]  [ :1.7002259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