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240099e+09
1700240099 那么,什么是“三亲婴儿”呢?
1700240100
1700240101 卵子胞浆置换技术也称线粒体替代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得到的婴儿俗称“三亲婴儿”。
1700240102
1700240103 线粒体替代技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原核移植,先通过体外受精让带有线粒体疾病基因的卵细胞变成受精卵,再将这个受精卵的细胞核整个取出来,植入另一个去核的捐献者的卵子里,再将这个重构的受精卵植入母体体内使其发育成胎儿,直至分娩得到健康的婴儿。另一种是母源纺锤体移植,将母亲的细胞核和纺锤体取出来,植入已去核及纺锤体的捐献者的卵子里,之后再跟精子结合。
1700240104
1700240105 这两种方法得到的受精卵是一样的,都含有父母双方的核基因和捐献者的线粒体基因。
1700240106
1700240107 2016年4月,世界首位“三亲婴儿”在美国纽约诞生。这名男婴身上携带了来自三个人的遗传物质,父母的核基因和另一位卵子捐赠者的线粒体基因。孩子的母亲患有莱氏综合征,有四分之一的线粒体携带亚急性坏死性脑病的基因,这使她前几次怀上的宝宝无法正常发育,造成了4次流产,另两名孩子虽然出生,但分别在出生后8个月和6岁时去世。因为线粒体疾病,这个家庭承受了极大的痛苦。
1700240108
1700240109 利用线粒体替代技术,这对夫妻终于得到了一名健康的孩子,但这个消息却引发了全世界对“三亲婴儿”在伦理和医学上的激烈讨论。虽然,在2015年,利用卵子胞浆置换技术培育胚胎的新技术在英国获得合法地位,但在其他国家还有待实现合法化。
1700240110
1700240111 发展与争议,过去与未来
1700240112
1700240113 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巨大突破,生命科学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从人工合成衣原体到制造第一个人工真核生物,新的技术正在让人类干预、操控,甚至创造生命的能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新技术面临的社会伦理压力与舆论挑战也日益严峻。
1700240114
1700240115 事实上,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漫漫征途中,从来都不缺少质疑和对立。
1700240116
1700240117 在中世纪的欧洲,医生安德雷亚斯·维萨里顶着宗教神学的巨大压力,进行了当时被视为不道德的人体解剖和研究,最终在1543年,以一本划时代的《人体结构论》,彻底颠覆了当时错误的人体医学认知。
1700240118
1700240119 1954年,美国医生约瑟夫·默里[3] 和他的团队突破了技术和伦理上的桎梏,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器官移植手术——在一对双胞胎兄弟之间进行肾脏移植。半个世纪以来,器官移植技术无数次让心脏再度跳动,使眼睛重现光明,不仅改写了患者的命运,还修改了生死的界限。
1700240120
1700240121 今天,围绕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伦理与道德,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争议。相应地,我们也将不断面临“什么是人”“什么是生命”等伦理质疑。
1700240122
1700240123 科技发展将遭受伦理的挑战,而社会固有的道德伦理也未尝不会被科技重塑。历史上,每一次革新和突破都会面临类似的境况。在这二者之间,我们又当如何权衡?
1700240124
1700240125 爱因斯坦曾讲: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法律的支撑和约束,以促进行业规范化的管理,掐断不良意图的源头,让科学技术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前进。另一方面,社会伦理面对新科技时也不可一味踩刹车,故步自封的反科学态度并不能阻止新技术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反而会让善心者失去造福社会的机会。
1700240126
1700240127 从原始人发明弓箭到计算机连接世界,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在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技术本没有善恶之分,而是否会给未来世界带来深重灾难最终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与其争论试管婴儿技术究竟是“送子观音”还是“技术恶魔”,试图用道德观念和伦理批判延缓科学发展,还不如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它,用最严格的制度监管,推动新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和应用,让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700240128
1700240129 参考资料
1700240130
1700240131 Bredenoord A., P. Braude. Ethics of mitochondrial gene replacement: from bench to bedside[J]. BMJ , 2010, 341:c6021.
1700240132
1700240133 [1] 国际辅助生育技术监控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已有500万试管婴儿降临人世,体外受精技术已经成为不育治疗的主流选择。
1700240134
1700240135 [2] 在第一例“试管婴儿”成功后,斯特普托和爱德华兹还共同创建了第一所人体体外受精科学和临床研究所,即著名的波恩诊所。斯特普托于1988年3月21日逝世。
1700240136
1700240137 [3] 1990年,约瑟夫·默里由于在“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中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700240138
1700240139
1700240140
1700240141
1700240142 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1700236034]
1700240143 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天赋基因检测靠谱吗?
1700240144
1700240145 同样是踢球,凡人只能消遣身心,梅西却能让足球划出曼妙的弧线,化腐朽为神奇。同样是弹琴,凡人终其一生都驾驭不了黑白琴键,莫扎特却能4岁谱曲,6岁巡演。同样是百米短跑,凡人筋疲力尽也无法突破10秒大关,博尔特却屡破世界纪录,甚至还来得及回头观望一下对手。他们都天赋异禀,凡人难以望其项背。
1700240146
1700240147 天赋飘忽而不可捉摸,古人只能依靠占卜堪舆之术试图捕捉天赋的影子。然而,时代在进步,基因科技的发展让天赋被归因为小小双螺旋片段中的某些独特之处,“天赋基因检测服务”也应运而生。
1700240148
[ 上一页 ]  [ :1.7002400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