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25906e+09
1700259060 更妙的是,福泰尔的假说和马丁的推测简直严丝合缝,若合一契,刚好拼成了一幅宏大的生命起源图景。2005年,马丁与库宁在罗素和福泰尔的协助下共同完成了一篇极富启发的论文XI,将整个图景清晰地描绘了出来。
1700259061
1700259062 在很大程度上,这幅生命起源图景就是本书将要讲述的图景,只是他们提出的图景更接近一个框架,省略了许多重要但又不在他们的研究范围内的部分。所以,为了让这幅图景更加精细,本书增加了许多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尤其是在第四幕和第五幕。
1700259063
1700259064 整个生命起源的图景就始于第五章结尾处留下的那个谜题:所有细胞在呼吸作用中都有完全一样的微观机制,都是利用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在细胞的膜结构两侧制造氢离子的梯度,由此驱动了相同的ATP合酶,这显然是源自我们的末祖,但是,这位末祖在各种可利用的氧化还原反应里,究竟利用的是哪一种呢?
1700259065
1700259066 不妨回忆一下“奇境里的微生物”吧。在那里,我们了解到千奇百怪的细菌从千奇百怪的化学反应中获取了能量,制造了有机物。原则上,那些反应都可以让某种微生物不依赖其他任何生命,独立地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也就都有可能成为末祖赖以维生的化学反应,这让第五章结尾的谜题看起来非常难解。
1700259067
1700259068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化学反应无不直接源自它们的生存环境,当我们排除了大部分生命起源的环境,也就排除了大部分不可能的选项。比如我们认为开阔的海面并不是生命起源的理想环境,那么一切种类的光化学反应也就落选了。
1700259069
1700259070 而且,作为末祖的特征,末祖利用的化学反应应该同时被某些细菌和某些古菌继承下来。而一旦考虑了这个因素,我们就发现优先的选项瞬间变得更少了:只有两套与物质能量代谢有关的化学反应被细菌和古菌共享。
1700259071
1700259072 其中一套化学反应尤其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一方面与获取能量的方式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制造有机物的方式有关,更妙的是,这种关系恰好能够严丝合缝地嵌入白烟囱那错综复杂的毛细管道中去。
1700259073
1700259074 这就是我们在回溯之路上找到的第五条线索,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在它的牵引之下,我们就将进入新的一幕了。
1700259075
1700259076 生命的起源: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在40亿年前是怎样诞生的? [:1700256311]
1700259077 延伸阅读遗传、进化与生物分类学
1700259078
1700259079 在传统上,人类想要分辨不同的物种的亲缘关系,只能看它们“长得像不像”。古人的观察粗浅一些,“长得像”只能精确到外观和行为,所以把在水中生活的动物都叫成了“鱼”,鲸鱼、鳄鱼、甲鱼、娃娃鱼,鲍鱼、章鱼、墨斗鱼……就这样有了荒唐的名字。
1700259080
1700259081 到19世纪,解剖学、发育学和胚胎学逐渐成熟了起来,“长得像”的标准变得更加精细:鲸有肺,胎生哺乳,所以是哺乳动物;鳄鱼和甲鱼也用肺呼吸,下带壳的蛋,胚胎有羊膜,所以是爬行动物;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产无壳的卵,胚胎没有羊膜,所以是两栖动物;至于鲍鱼、章鱼、墨斗鱼,便都是软体动物了。
1700259082
1700259083 但是,解剖学、发育学、胚胎学即便一起出马,也仍然理不清楚芸芸众生在进化中的亲缘关系。因为原本亲缘关系很近的生物,如果适应了差异很大的环境,就会越长越不像,连解剖结构都不像了;反过来,原本没什么亲缘关系的物种,又很可能因为适应了相似的生活环境而越长越像,连解剖结构都像了。
1700259084
1700259085 前者的经典案例是鲸。长期以来,我们只知道它们是哺乳动物,却说不好它们与哪种哺乳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因为它们的解剖结构实在太特殊了,尤其是齿鲸,它们罕见地进化出了回声定位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知道,与鲸关系最近的动物是河马,尽管它们在各种层面上都没有很像。
1700259086
1700259087 鹰和隼是后一种情况的好例子。它们都是天空中的猛禽,长着钩子似的利爪和尖嘴,光看解剖结构,谁都会说它们是一类,绝大多数人甚至根本分不清二者。然而,从亲缘上看,鹰更接近猫头鹰,隼却更接近鹦鹉[7]XII。
1700259088
1700259089 是的,进化的历史太曲折,太复杂了,既有鲸与河马这样关系很近却长得不像的,也有鹰和隼这样长得极像却关系很远的。这些解剖学、发育学、胚胎学加起来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靠遗传学来解决了。
1700259090
1700259091 我们首先要知道,基因和性状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并不是说一定要什么样的基因序列才能长出翅膀,一定要什么样的基因序列才能长出尖嘴。基因控制性状,就好比作家写文章,虽然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不同的作家却一定会有不同的遣词造句。不同的生物分别进化出来的性状,无论多么相似,都绝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序列——鸭嘴兽的嘴和鸭子的嘴像,但绝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序列。利用这一点,我们就有效排除了祖先不同而后代相似的干扰,因为趋同进化只能使性状变得越来越像,却不能使基因变得越来越像[8]。鹰和隼长得虽像,基因却非常不同。
1700259092
1700259093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作家起诉他人抄袭,审判起来是很容易的。只要拿出文章来比一比,如果大段大段都完全一样,那就一定有抄袭,一样的段落越多,说明抄袭得越多。而生命的繁衍,也恰恰就是这么个抄袭的过程:亲代繁育出子代,就是把自己的遗传信息复制一份,传递给子代。
1700259094
1700259095 显然,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序列,相同的部分越多,亲缘关系就越近[9]。因为抄也有抄错的时候,遗传信息复制时的随机突变会在世代繁衍中越积越多,所以亲缘关系越远,序列的差异就越大,亲缘关系越近,序列的差异就越小。于是,这又排除了同一个祖先而后代不像的干扰。鲸与河马虽然适应了极端不同的环境,但它们的基因序列仍然非常相似,比其他亲缘关系更远的类群都更相似[10]。
1700259096
1700259097
1700259098
1700259099
1700259100 图2—86 将颜色的变化看作基因突变的积累:颜色差距越小的圆,亲缘关系越近。(作者绘)
1700259101
1700259102 总而言之,只要比较不同生物之间的遗传信息有多少差异,就能知道它们之间有怎样的亲缘关系,最终构建出最接近进化事实的生物分类关系。
1700259103
1700259104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第六章一开始就说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沟通了最微观的分子和最宏观的进化”。
1700259105
1700259106 从20世纪最后几年开始,遗传学的研究揭示了越来越多的惊人结论,在目以上的分类单元中掀起了太多的革新。比如说,传统上,我们认为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都是植物界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海带那么绿,却显然不属于植物界,而且时至今日,我们都没有公认海带属于哪个界,只大概地认同它属于一个SAR超类群。在今天的分类学前沿,“界”的数量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在内,至少有6个,如果区分得严格一点,可能超过10个,只是这些界划分得太晚,且没有尘埃落定,我们还不打算为它们创造专门的名字,仍在沿用“虫”“藻”“菌”等笼统的称谓。
1700259107
1700259108 生命的起源: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在40亿年前是怎样诞生的? [:1700256312]
1700259109 延伸阅读内共生理论
[ 上一页 ]  [ :1.700259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