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60210
1700260211
1700260212
1700260213
图4—9 酵母的苯丙氨酸转运RNA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二级结构省略了磷酸核糖骨架,只展示了碱基序列和碱基之间的配对关系,黄色的CCA尾将在3 '端连接氨基酸,反密码子臂上灰色的碱基就是反密码子,其中奇怪的字母见脚注说明。[4](来自Yikrazuul | Wikicommons)
1700260214
1700260215
1700260216
1700260217
1700260218
图4—10 DNA模板链和直接转录出来的RNA上都有很多内含子(深灰色和浅灰色),它们把具有实际功能的外显子(彩色)隔断得支离破碎。所以成熟的RNA链必须把那些内含子全部剪掉,只留下外显子。(作者绘)
1700260219
1700260220
“预言家”们足足等了十几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关键的证据才终于浮出了水面。
1700260221
1700260222
事情源自1977年,科学家们(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发现了细(竹间黄莺足胫寒)胞基因组中的(水鸟嘴,沾有梅瓣白)“内含子”,这(鸟鸣山更幽)是一种插(朴树散花,不知去向)在基因内部,把完(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整的基因打(寂寞何以堪)断的序列——“内含子”就好比这句话里那些莫名其妙的括号内的内容[5]。
1700260223
1700260224
如果你觉得那些括号干扰了你的阅读,那就切中了要害:DNA存储的遗传信息并非都有用,但是正如你的眼睛不可避免地要读到那些括号中的内容,然后在大脑里去掉它们,重新组织句子,最后获取那句话的意义,内含子也会不可避免地被转录到RNA里,然后再被设法剪掉,RNA才能发挥预期的生理功能。[6]
1700260225
1700260226
“剪掉内含子”当然是一种酶促反应,而且必定是一种极其精密的酶促反应,否则就不能在长达数千个碱基的信使RNA上准确地找到内含子,把它刚刚好剪下来,再把断口整整齐齐地接上。于是,在内含子被发现的翌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托马斯·切赫(Thomas Robert Cech)就开始了寻找这种酶的尝试,他选择的实验生物是四膜虫,一种非常好养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7]。
1700260227
1700260228
1700260229
1700260230
1700260231
图4—11 199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J. Roberts)和菲利普·夏普(Phillip A. Sharp),因为他们“发现断裂基因”(即内含子与外显子的区别)。(来自paloma.c、Science History Institute)
1700260232
1700260233
1980年,切赫成功获取了大量带有内含子的四膜虫RNA,准备逐一加入四膜虫的细胞核提取物,哪种物质加入后剪掉了内含子,哪种物质就是他要寻找的酶了。但在第二年发表的论文里,他却报告了实验中遇到的怪事:根本等不及加入任何提取物,那些内含子自己就从RNA上跳下来了。这就强烈暗示着,从RNA上剪掉内含子的酶,就是这个RNA自己![8]
1700260234
1700260235
在之后的研究中,切赫不但明确了四膜虫的RNA真的是自己剪掉了自己的内含子,还明确了就是内含子自己剪掉了自己。I当然,也不是只有四膜虫有这个本事,我们现在知道,任何一种生命的细胞里,都有一些内含子能把自己剪下来,我们把它们称为“自剪接内含子”。像自剪接内含子这样具有催化能力的RNA,就叫作“酶RNA”[9]。
1700260236
1700260237
几乎与此同时,1982年,耶鲁大学的生物化学家,西德尼·奥尔特曼(Sidney Altman)也有了类似的重大发现。不过他研究的不是内含子,而是转运RNA。
1700260238
1700260239
刚刚转录出来的转运RNA不但要剪掉内含子,还要剪掉多余的头尾,才能拿去转运氨基酸。奥尔特曼与他的同事以大肠杆菌作为实验生物,研究了专门负责剪掉转运RNA多余头部的酶——“RNA酶P”。
1700260240
1700260241
奥尔特曼很快就发现这种酶特立独行,与当时已知的任何RNA酶都不一样,因为这种酶除了蛋白质以外,本身也包含了一小段RNA。而当他研究这两种成分的功能时,更加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即便把这个酶中的蛋白质完全除去,只剩下那段RNA,它也照样可以在试管内完全正常地加工转运RNA。可见,在RNA酶P里面,蛋白质只起到辅助作用[10],那段RNA才真正地负责催化,是又一种酶RNA。而且说起来拗口又有趣的是,这还是一种“RNA酶RNA”,也就是“能够催化RNA的水解反应的RNA”。
1700260242
1700260243
1700260244
1700260245
1700260246
图4—12 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西德尼·奥尔特曼和托马斯·切赫共享,因为他们发现了RNA的催化能力。(Jane Gitschier摄)
1700260247
1700260248
切赫与奥尔特曼的发现证明了并非只有蛋白质才有催化能力,RNA也同样可以有,这项石破天惊的新发现让他们分享了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700260249
1700260250
当然,酶RNA也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并不只有自剪接内含子与RNA酶P这两种。比如早在第六章,我们就特意提醒过,核糖体是一种非常庞大的酶,其中催化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就是其中的RNA。不过,核糖体实在太复杂了,20世纪80年代还无人研究出它的催化机制,直到2000年,我们才在计算机的帮助下确认了“核糖体RNA也是酶RNA”的事实[11]II。
1700260251
1700260252
不管怎样吧,RNA具有催化能力是一个事实,那三人在20世纪60年代的预言的确成功了,但这个预言又只是他们宏大理论图景的一小半,RNA世界假说才是他们当时不谋而合的一大创想III。
1700260253
1700260255
·RNA复制酶RNA·
1700260256
1700260257
在第十一章的结尾处,我们概括过RNA世界假说的主要内容,这里不妨将它说得更简单一些。最初,世界上出现的是“自己复制自己的RNA”,这样的RNA兼具遗传和催化的双重职责。后来,RNA把遗传的职责交给了DNA,把催化的职责交给了蛋白质,最终发展出了现在的中心法则。
1700260258
1700260259
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们已经知道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就是RNA,逆转录病毒还能把RNA里的遗传信息传递给DNA,所以,RNA能够承担遗传的职责已经没什么可怀疑的了。再到80年代,酶RNA的发现又肯定了RNA的催化能力。看起来,这一系列的事实让RNA世界假说的每一步都成了可能,越来越受期待。还记得第七章里那位因为率先实现了DNA测序法而荣获诺贝尔奖的沃尔特·吉尔伯特吗?RNA世界假说就是他在1986年总结并命名的IV。
[
上一页 ]
[ :1.700260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