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62905
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科学代表了用技术拓展感官体验,并且将此贯彻到底的最高成就。在现代科学的实践中,哪怕是草创的假说也必须建立在可观测的现象上,必须能被进一步观察检验。除此之外,任何不可观测的东西都不足以说明问题。而且,就连这些可观测数据,现代科学也要不遗余力地找到其中可能混杂的一切心灵体验,设法筛除,追求那种被称为“中立客观”的艰难目标。
1700262906
1700262907
不得不说,现代科学拒斥心灵体验的作风就像撕破美梦的刺耳闹钟,让那些继承了古老信仰的现代人感到怀疑甚至反感,不愿与它亲近,给闹钟静音之后翻身重睡。他们在梦境中仍然掌握着真理,或者至少真理就在彼岸,而那种追求心灵体验的不懈努力就是带着他们登临彼岸的舟楫。但有趣的是,现代科学的建设者虽然依赖观察,却从来不认为观察就等于现实本身,也不认为自己掌握的任何东西毋庸置疑,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在无限宽广的海面上毫无目的地漂流,但要幸存下去,唯有越来越深地潜入深渊,认识那里的事物,收集可以利用的资源。
1700262908
1700262909
好在这不是一本科学哲学的读物,这本书的作者与读者都不需要亲自投入这场旷世的论战,我们作为旁观者,只需要从结果上信任给自己带来实在好处的那一个:自有生民一万多年,古老的信仰更仆难数,然而这些信仰真的唤来了什么吗?现代科学广泛投入实践只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情,我们又过上了怎样的现代生活呢?
1700262910
1700262911
所以,如果要把这本书的名字当作一个问题,我们的候选范围就只是现代科学给出的种种起源图景,至于古老信仰构造的种种传说,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其中任何一个有资格算作可能。
1700262912
1700262913
但在所有最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中,生物学是最晚成熟起来的那一个,这当然是因为生命现象实在是比其他一切现象都更加复杂:经典力学在1687年就树立起来,到1925年,相对论和量子论都已经落成,再到1974年左右,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也基本完工了;相比之下,到1858年,我们才弄明白细胞是构成一切生命的砖石,又过了一个多世纪,我们才获得了完整的中心法则,知道了遗传的基本原理,而从那时到这本书写成,才刚刚过了60年。
1700262914
1700262915
面对各自的终极问题,物理学在“宇宙本源”的问题上给出了“大爆炸”这个轰动世界的流行学说,生物学却至今未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有过什么笃定的回答。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假说组合了不同的观察结果,得到了为数众多、大大小小的“局部图景”,它们就像成百上千块乱堆在一起的拼图碎片,我们既没见过完整图景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哪些碎片属于完整的图景,哪些碎片只是一个错觉。
1700262916
1700262917
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在生物学内部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希望。正如这本书里展现的,不同的局部图景正在弥合起来,组成更大的片段,虽然在许多边界问题上还有广泛的争议,但是在越来越充分的实验证据的支持下,这些争议或早或晚,终究都会得到解决。
1700262918
1700262919
这样一来,公众科学领域的现状就更加让人焦虑了。直到今天,谈起生命起源的科学解释,就只有“米勒-尤里实验”稍知名些,然而这只是一片最陈旧、最不可能正确的碎片。为此,人们又要用类似“猴子在键盘上乱跳也可能打出《莎士比亚全集》”的说辞把这块碎片拉扯出全景图的尺寸来。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粗糙的东西经不起一点推敲,非但说服不了谁,还叫公众觉得现代科学没本事回答这个问题。
1700262920
1700262921
但在这个时代,一个人不知道科学的解释是什么,那通常不是因为科学无法解释,而是因为科学前沿与公众舆论之间有着广阔的真空地带。
1700262922
1700262923
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本书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他想知道这些局部图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融洽地整合起来,构成一张宏大而精细的生命起源图景,把现代科学那种无与伦比的解释能力展现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公众面前。最终,他选择了白烟囱假说,用它组织了整个图景的框架,然后用RNA世界假说让这个框架丰满,也用其他研究者提出的更具细节性的图景填充缺口。总的来说,他得到了令自己满意,甚至有些感动的结果。
1700262924
1700262925
当然,这样一幅图景远远不能称为任何意义上的“标准答案”——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敢于这样声称,那就未免太狂妄了——但他又的确认为自己给出的图景是一幅很好的图景,否则他也不会煞费苦心地铺展这幅图景了。
1700262926
1700262927
首先,这幅图景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科学的假说,都能用具体的实验和数据来论证。尼克·莱恩正在伦敦大学的实验室里设计白烟囱的模拟装置,一步步地检验假说中的物质能量产出;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诺贝尔奖得主杰克·绍斯塔克是一个更优秀的实验家,它在关于原始细胞的模拟实验中收获了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成果;尤金·库宁向来以严谨的计算著称,他在当代遗传学的研究中享有很高的名望;帕特里克·福泰尔是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学部的主任,他对DNA起源的思考非常全面地综合了当代病毒学的研究结论……这一切,都与那种退变成教条的解释毫无相同之处。
1700262928
1700262929
其次,不无感情因素地,即便对于作者本人而言,这也的确是一幅摄人心魄的壮美图景。我们在第一章里就曾说过,从陨石、彗星、小行星甚至星际气体中发现有机物的成分,一度唤起了一种非常浪漫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些天体饱含着构造生命的基本物质,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把生命播种到它邂逅的每一个宜居星球上去,数不清的科幻作品受此启发,虚构了这样那样的“星际播种”的设定,获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1700262930
1700262931
这样的假说虽然没有多少可信之处,却真实地反映了在我们心中萦绕已久的巨大困惑。
1700262932
1700262934
·我们是孤独的吗?·
1700262935
1700262936
在这个无限广阔的宇宙中,已知的生命全都来自一粒最不起眼的纤尘——地球。300年来,我们制造了越来越大的望远镜,无数次扫描着星空,发现了种种诡谲绚烂的天文奇观,从数十万成员的星团到几十万光年外的星系,最巨大的恒星足以吞下整个土星轨道,而垂死的恒星将在无可匹敌的爆发中释放出比一个星系更加耀眼的光芒,它们在星云中掀起无边的涟漪,催生出不知凡几的新恒星,那恣肆抛撒的金属元素还将凝聚成厚重的岩石,吸聚成千奇百怪的行星,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未知的新世界——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其他生命的踪迹。
1700262937
1700262938
生命出现在地球上,难道就只是一个纯粹的偶然吗?
1700262939
1700262940
如果听信了猴子与键盘的说辞,我们很可能会认为这真的就只是个偶然,并且相信这个偶然的概率低得近似于无,在广袤的宇宙里都不可复现。
1700262941
1700262942
但是我们的整个故事已经否认了这种观点:生命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偶然,而只是一种实现了自我控制的耗散结构。而构成这种耗散结构的,又只是一些最平庸的岩石与海水。
1700262943
1700262944
尤其橄榄石,是它与海水的反应产生了碱性热液,碱性热液又与酸性海水共同沉淀出了白烟囱,白烟囱那错综复杂的矿物管道又成了生命诞生的理想环境。而橄榄石不仅是地球深处最常见的矿物,同时也是整个太阳系最常见的矿物,其他行星与卫星的岩石内核,还有四处飘散的小行星,甚至弥漫轨道之间的矿物尘埃,主要成分也都是橄榄石。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橄榄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硅酸镁和硅酸亚铁。其中,硅是宇宙丰度第八的元素,岩石总体丰度第二高的元素;氧是宇宙丰度第三的元素,岩石丰度第一的元素,宇宙中丰度最高的强氧化性元素;铁是宇宙丰度第一的金属元素;镁是宇宙丰度第二的金属元素。由最常见的元素组成最常见的物质,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1700262945
1700262946
1700262947
1700262948
1700262949
图5—36 大约在1951年,人们在阿根廷的埃斯克尔地区发现了一块重达755千克的巨型陨石。照片里的样本就是这块“埃斯克尔石铁陨石”的切片,清楚展现了铁基质中镶嵌了大量的高纯度橄榄石晶体。(来自Doug Bowman | Flickr)
1700262950
1700262951
是啊,这本书从头到尾一直强调的,不就是“这乍看起来有些神奇,却是平常的反应”吗?所以,如果在宇宙的其他角落,同样有橄榄石构成的深层地壳,同样有活跃的地质运动,也有同样充沛的原始海水,那是否同样可以喷发出一座座活跃的白烟囱,进而孕育出像我们这样的细胞生命呢?
1700262952
1700262953
是的,这就是我们搜寻地外生命的纲领:橄榄石并不棘手,有岩石的地方就有它;但是液态水却只能存在于0℃以上的狭窄温度区间里,所以,寻找岩石星球上的液态水,就是我们寻找地外生命的最佳方案。
1700262954
[
上一页 ]
[ :1.7002629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