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263166e+09
1700263166 海绵是对多孔动物门物种的统称,它们通过体内数不清的网孔拦截水流中的有机微粒,以此为生,除此之外再没有显著的解剖结构,以至于常被看作一类“材料”。海绵体内分布着大量的原细胞(archaeocytes),这是一种全能的干细胞,负责分化成任意一种细胞,当然也包括生殖细胞,同时还能通过出芽这种无性生殖方式长成新个体。所以海绵不仅顺利实现了长生不老,而且有了动物界首屈一指的再生能力,即便用搅拌机把它碎成渣,那些原细胞也能一个个地重新长成完整的海绵。虽然很多底栖动物都会吃海绵,但我们已经发现,一些海绵在南极地区的冰冷海域里悄悄活了1.5万年到2.3万年。II
1700263167
1700263168
1700263169
1700263170
1700263171 图增—4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凤梨,莴氏普亚凤梨(Puya raimondii),它常常要生长80多年才开花,但一个花序就能高达7米,包含8 000到20 000朵花,最终结出几百万、上千万粒种子——然后就死掉了。(图片来源:PepeRoque)
1700263172
1700263173
1700263174
1700263175
1700263176 图增—5 龟甲桶海绵(Xestospongia testudinaria)。经过漫长的生长,它们的直径可以长到20厘米。(图片来源:Albert Kok)
1700263177
1700263178 刺胞动物门[7]的珊瑚[8]也不遑多让。珊瑚虫的细胞分化程度要比海绵高,甚至有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但浑身上下同样充满了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同样负责分化成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任何一种细胞,也同样能分裂分化,出芽长成新的个体。所以它们也是从不衰老的,某些独居的大型珊瑚虫,或者叫海葵,也已经被观察到可以在天敌较少的深海存活2 000年以上。
1700263179
1700263180 群居的珊瑚虫会构成珊瑚,这就是更值得一提的事情了。我们说珊瑚是珊瑚虫的群落,由不计其数的微小珊瑚虫“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一个个珊瑚虫就是一个个分别独立的生命。因为在这个群落中,除了最初几只珊瑚虫是从受精卵发育来的,之后其他的珊瑚虫几乎都是从第一只珊瑚虫身体侧面“发芽”长出来的。而且,每一只新长出来的珊瑚虫都不会与原来的珊瑚虫分离,而是像连体婴儿一样长在一起,再与周围所有同种的珊瑚虫继续缔结更大规模的“连体婴儿”。
1700263181
1700263182 我们可以把珊瑚称为“模块化动物”,因为每一只珊瑚虫都是珊瑚这个整体生命的单元模块,各自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可以说,珊瑚虫与珊瑚的关系就如同树枝与树的关系:单个的珊瑚虫非常脆弱,它们生在海洋就像嫩枝生在陆地,无数天敌都在啃咬它们,但珊瑚群落作为一个生命整体却有了参天大树那样近乎无限的寿命,从它们分泌的堆积物形成的珊瑚礁来看,几千岁的珊瑚并不稀奇。III
1700263183
1700263184 在动物界,模块化动物不只出现在刺胞动物门。比如外肛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的大多数物种,还有帚虫动物门的卵圆帚虫(Phoronis ovalis),就都是模块化的动物。它们嘴周围都长着一圈冠冕似的触手[9],用这个结构拦截水流中的有机碎屑为食,然后以各种方式不断出芽,扩展成群落——怎么看都像极了珊瑚。
1700263185
1700263186 甚至我们脊索动物门也有一大批模块化的动物。尾索动物亚门的各种海鞘[10]在发育中退化掉了脊索和大部分神经系统,也变成珊瑚虫的样子。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物种都能以种种方式不断出芽,长出许许多多新的海鞘,形成基因相同的群体,有些海鞘还会彼此血肉相连,彻底变得像珊瑚一样。
1700263187
1700263188 长期以来,我们推测这些模块化的动物都能像珊瑚一样拥有无限的生命,但目前还没有掌握充分的观察证据:它们的野生群落也远不如珊瑚那样长寿,通常只有几个月到几年IV,海鞘的群落长寿一些,也多不过几十年。这种短寿固然与它们众多的天敌和无能的防御脱不开关系,但它们的个体也有可能真的没有得到赦免,比如苔藓虫往往在几次出芽之后就会死掉V,海鞘也常会在有性生殖之后死掉VI。
1700263189
1700263190
1700263191
1700263192
1700263193 图增—6 一只底栖的小鱼躲在缝隙里,小心地观察着外面的世界——仔细看周围那些木耳似的东西,那就是苔藓虫的群落,它们属于内肛动物门,那上面的每一个小格子,还有每一个羽毛球似的触手冠,都是一只单独的苔藓虫,但这些苔藓虫又是从同一只苔藓虫萌发来的“连体婴儿”。(来自J.R. Sosky)
1700263194
1700263195
1700263196
1700263197
1700263198 图增—7 马蹄帚虫(Phoronis hippocrepia)的群落,它们更倾向于分散生活,但其中仍有一些个体原本是“连体婴儿”。(来自LABETAA Andre)
1700263199
1700263200 于是人类在实验室中观察了一些模块化动物细胞内部的活动,发现至少对于海鞘来说,每个个体身上都同时存在着衰老的迹象和对抗衰老的强大机制,它们的干细胞非常活跃,几个细胞的血管组织就能重新长成完整的海鞘。而那些负责出芽的干细胞还存在着重置寿命的机制VII,这也就是说,即便海鞘的个体没有摆脱衰老,但海鞘的群落永远都有崭新的模块,很有可能像珊瑚那样得到了无限的生命。
1700263201
1700263202 类似地,另外一些“全身再生型”的动物也或许挣脱了衰老的束缚,只是同样缺乏直接的证据而已。
1700263203
1700263204 “全身再生”,就是全身上下任何组织器官失去之后都能再生出来,头剁了、心挖了、肠子全掏了,都能再长出来,极致的案例甚至能倒过来,仅凭少量的组织器官就再生出全身。比如扁形动物门的涡虫和棘皮动物门的许多种海星,它们被外力撕碎后的每一块碎片都能长成一个新个体,某些涡虫可以在被切成279块之后全部再生成功。而纽形动物门的血红线纽虫(Lineus sanguineus)更是厉害百倍,它们体长只有15厘米,能在碎尸两万段之后长成两万只纽虫。
1700263205
1700263206
1700263207
1700263208
1700263209 图增—8 在菲律宾附近海域,一处浅海礁石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海鞘。其中最醒目的是金黄多果海鞘(Polycarpaaurata),它们看上去就像人类的胃,上面开有两个大孔,一个出水,一个进水。此外,周围橙色、绿色、蓝色、紫红色的,也大多是各式各样的小型海鞘。它们都能从一头海鞘开始不断出芽,最后长成一大群。(来自Mike Workman)
1700263210
1700263211
1700263212
1700263213
1700263214 图增—9 血红线纽虫,一种海底的破碎者,它们的习性很像蚯蚓,但再生能力比蚯蚓强大得多——很多人以为蚯蚓切成两段之后可以长成两条蚯蚓,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蚯蚓只是能够愈合伤口而已,后半段往往会死掉。(图片来源:Juan Junoy)
1700263215
[ 上一页 ]  [ :1.7002631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