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85784
1700285785
需卦时空是一个生长期的时空,自然之象是仰天等待雨水,人生之象则是青少年时期等待饮食。雨水与阳光给植物提供了饮食所需,植物给食草动物提供了饮食所需,动植物又给人类提供了饮食所需。在生长期,万千生物最重要的是饮食之道。人们说,老天爷是多守信的啊,你需要雨水就给你生命的活水。《圣经》中《启示录》则说:“此后,从各方来了许许多多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都身穿白衣,手执棕树枝,站在宝座和羔羊面前,向宝座上的上帝和羔羊敬拜、赞颂,众天使也面伏于地,敬拜上帝和羔羊……于是长老告诉约翰,他们才脱离了大患难,他们的白衣曾用羔羊的血洗净,他们昼夜在神殿中侍奉神,不再受饥渴日晒之苦,羔羊牧养他们,领他们到达生命泉水之源,上帝给他们擦去忧伤的眼泪。”
1700285786
1700285787
小满节气之于生命的意义可谓重大,它让人们更深刻地把握日常饮食。中国的先哲对此时空观象系辞说:“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云气上升到天上,这是需卦时空。君子在此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需要等待,唯有守着正道,不急于躁进,安心以饮食调养身体,宴乐联谊众人,以养心志,团结奋斗。
1700285788
1700285789
事实上,在饮食方面,历史上是有等级规定的。《尚书》记载:“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即只有特权人士才能作威作福,锦衣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周代规定天子的饮食是:“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所谓八珍即指:淳熬,肉酱油烧稻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煨烤炸炖母羔;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网油,网油包烤狗肝。
1700285790
1700285791
关于饮食的悲喜剧太多了。“灵公元年春,楚献鼋於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染指、食指大动的词语由此而来。中国人对味觉的痴迷也许高于视觉、听觉,史书记载张翰因思念故乡的美食而弃官。“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1700285792
1700285793
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使得很多人临死之前回味着美食,如金圣叹被杀之前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火腿之滋味。而瞿秋白就义前感叹,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有人以为,人们对味觉的终生迷恋表明他们的人格心理多停留在儿童口腔期阶段。孙中山思考《建国方略》,开篇即是谈饮食:“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1700285794
1700285795
中国文化对时空的把握多会落实到身体语言上来,对小满节气的观察就是如此,人们还以色声味触等来理解时间的属性。如夏天的味道,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苦味。夏天的瓜果蔬菜多有苦味,人们甚至直接以苦命名,如苦瓜、苦菜等。《诗经》曰:“谁谓荼苦?”什么是苦味?人们说:“感火之气而苦味成。”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苦味与火热的夏天之间的关系。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菜遍布全国各地,宁夏人叫它“苦苦菜”,陕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本草纲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中国人认为,心火旺是有问题的,此时需要吃“苦”来排毒。不同于辛苦这一汉语词汇,中国人对“心苦”有更难为外人道的体验。心之孤苦不仅是一种心理体验,更是一种身体的经验。鲁迅感叹对心的把握之难:“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无论是痛苦还是孤苦,都是绝对的苦,我们难以言传。
1700285796
1700285797
苦味是夏天的本味,是南方的本味,也是青春的本味。青春需要吃苦,夏天需要吃苦,南方食物有苦味之底蕴,往往要加上糖以中和提鲜。相对应的,春天(东方)的本味是酸,秋天(西方)的本味是辛辣,冬天(北方)的本味是咸;生命在时空坐标里要深味当下的本质。这是时空的逻辑,是生命的逻辑。中国人称赞一个人会说,吃苦耐劳,其实也说明了一个生命之坚韧持久(劳)跟苦相关。理解了这一点,我们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老子的教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700285798
1700285799
1700285800
1700285801
1700285803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芒种 君子以非礼勿履
1700285804
1700285805
1700285806
1700285807
1700285808
村野风日晴妍,农人刈麦山前。
1700285809
1700285810
娘子正烙新饼,只待良人家还。
1700285811
1700285812
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75度的位置,对北半球的中国内地来说,是农忙的季节。太阳给予地球的能量,在此前后有一个奇妙的安排。我们说过此前的小满节气里农作物对雨水的渴求,对风的需要。能量的外化表现确实先雨后风,先灌浆再风干结实。到了6月,冬春作物可以收割,夏秋作物可以栽种了。这个节点,是农历的第九个节气,夏天的第三个。仲夏时节来临了。
1700285813
1700285814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称“芒种”。其字面意思就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麦穗上的芒又细又长,麦芒由麦的叶退化而成,它可以抑制麦粒的蒸腾作用,增加麦的产量。种,从禾从重,先种后熟,既指个大、饱满之种子,又指重新种植。《周礼·地官·稻人》载:“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意思是说,泽草丛生的地方可种庄稼。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马永卿《嬾真子录》:“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
1700285815
1700285816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芒种谣》如此唱道:“芒种忙,麦上场,起五更来打老晌。抢收抢运抢脱粒,晒干扬净快入仓。芒种忙,种秋粮,玉米高粱都耩上。高地芝麻洼地豆,雨插红薯栽稻秧。”
1700285817
1700285818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到手的庄稼就会毁于一旦。故有农谚,“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
1700285819
1700285820
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芒种忙,下晚秧。”即使阴雨连绵,农民也要抢种。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就如此说:“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
1700285821
1700285822
芒种节气充满了田间气息,中国内地各地对此节气都有切实的总结。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东北是“过了忙种,不可强种”。
1700285823
1700285824
芒种时节炎热,消耗体力多,人们要注意多喝水以补充水分,要注意养生。天热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换,要“汗出不见湿”,因为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这个时候极容易犯懒昏睡,头脑难得清爽。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夏日昼长夜短,午休可助人消除疲劳,有利健康。
1700285825
1700285826
1700285827
芒种本身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此时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则是,一候螳螂生,二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古人说,螳螂不生出,这叫阴气灭息;伯劳鸟不叫,说明政令不行而奸邪逼人;反舌鸟还在叫,定有巧佞之人在君侧。
1700285828
1700285829
我们现代人对这三种物候已经失去了感觉,但在古人那里,螳螂、伯劳鸟、反舌鸟都有极为丰富的意义。在古希腊,人们不仅将螳螂视为先知,还称其为祷告虫,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故如此命名。在中国,螳螂是勇士,又是无知无畏的象征,还是人们效法的榜样。螳臂当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千百年来为中国人熟知。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更是观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对农民来说,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中国人熟知的螳螂有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现代人要观察螳螂,除了在农村,城里夏日夜晚的路灯下也能看见螳螂,因为那是蚊子密集的地方。
1700285830
1700285831
至于伯劳鸟,俗称胡不拉,也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有将捕捉到的虫类、小鸟的尸体插到荆棘、带刺铁丝上撕食的习惯,生性凶猛,对农林业有益,是一种留鸟。它的得名来自一个传说。在中国西周时代,贤臣尹吉甫误听人言,将自己的儿子伯奇杀死,伯奇的弟弟作诗悼之,尹吉甫极为后悔哀痛。有一天尹吉甫看见一只鸟在桑树上鸣叫不已,忽然心动,认定那是儿子的化身。“伯奇劳乎?是吾子,栖吾舆;非吾子,飞勿居。”这只鸟就跟着尹吉甫回家了。可见,伯劳鸟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汉语里还有“劳燕分飞”成语,即指伯劳鸟和燕子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当伯劳遇见了燕子,完成了身份的指认,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了不再聚首的象征。属于留鸟的伯劳的领地意识很强,而燕子则是众所周知的候鸟,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迁徙,它们的习性差异成了别离的代名词。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说:“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现代歌手田震在《未了情》中唱道:“虽有灵犀一点通,却落得劳燕分飞各西东。”
1700285832
1700285833
而反舌鸟能成为中国古人观察的物候,似乎是一件难以索解的事。反舌鸟又称百舌鸟、黑鸫、黑鸟、黑山雀,等等,是南方人喜欢饲养的歌鸟,野生成鸟野性大,难驯熟,常因过度撞笼而死亡,故多掏取幼鸟人工喂养,可见反舌鸟的纯洁无辜。在美国文化中,反舌鸟也是亲切友好善良的象征。哈珀·李写于1960年的处女作《杀死一只反舌鸟》是一部出版即长销不衰的经典,遗憾的是,此书长期被误译为“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的书名来自于书中的父亲给孩子们的忠告:“记住,杀死反舌鸟是一种罪过。”汉语文化对反舌鸟和反舌也多有致意,孔颖达解释说:“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南朝人沈约写有《反舌鸟赋》:“有反舌之微禽,亦班名於庶鸟。乏佳容之可翫,因繁声以自表。”反舌还指张口结舌,严复在《论教育书》中说:“用东文,彼犹可攘臂鼓唇于其间,独至西文用,则此曹皆反舌也。”
[
上一页 ]
[ :1.7002857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