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285827e+09
1700285827 芒种本身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此时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则是,一候螳螂生,二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古人说,螳螂不生出,这叫阴气灭息;伯劳鸟不叫,说明政令不行而奸邪逼人;反舌鸟还在叫,定有巧佞之人在君侧。
1700285828
1700285829 我们现代人对这三种物候已经失去了感觉,但在古人那里,螳螂、伯劳鸟、反舌鸟都有极为丰富的意义。在古希腊,人们不仅将螳螂视为先知,还称其为祷告虫,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故如此命名。在中国,螳螂是勇士,又是无知无畏的象征,还是人们效法的榜样。螳臂当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千百年来为中国人熟知。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更是观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对农民来说,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中国人熟知的螳螂有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现代人要观察螳螂,除了在农村,城里夏日夜晚的路灯下也能看见螳螂,因为那是蚊子密集的地方。
1700285830
1700285831 至于伯劳鸟,俗称胡不拉,也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有将捕捉到的虫类、小鸟的尸体插到荆棘、带刺铁丝上撕食的习惯,生性凶猛,对农林业有益,是一种留鸟。它的得名来自一个传说。在中国西周时代,贤臣尹吉甫误听人言,将自己的儿子伯奇杀死,伯奇的弟弟作诗悼之,尹吉甫极为后悔哀痛。有一天尹吉甫看见一只鸟在桑树上鸣叫不已,忽然心动,认定那是儿子的化身。“伯奇劳乎?是吾子,栖吾舆;非吾子,飞勿居。”这只鸟就跟着尹吉甫回家了。可见,伯劳鸟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汉语里还有“劳燕分飞”成语,即指伯劳鸟和燕子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当伯劳遇见了燕子,完成了身份的指认,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了不再聚首的象征。属于留鸟的伯劳的领地意识很强,而燕子则是众所周知的候鸟,随着季节的变换而迁徙,它们的习性差异成了别离的代名词。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说:“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现代歌手田震在《未了情》中唱道:“虽有灵犀一点通,却落得劳燕分飞各西东。”
1700285832
1700285833 而反舌鸟能成为中国古人观察的物候,似乎是一件难以索解的事。反舌鸟又称百舌鸟、黑鸫、黑鸟、黑山雀,等等,是南方人喜欢饲养的歌鸟,野生成鸟野性大,难驯熟,常因过度撞笼而死亡,故多掏取幼鸟人工喂养,可见反舌鸟的纯洁无辜。在美国文化中,反舌鸟也是亲切友好善良的象征。哈珀·李写于1960年的处女作《杀死一只反舌鸟》是一部出版即长销不衰的经典,遗憾的是,此书长期被误译为“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的书名来自于书中的父亲给孩子们的忠告:“记住,杀死反舌鸟是一种罪过。”汉语文化对反舌鸟和反舌也多有致意,孔颖达解释说:“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南朝人沈约写有《反舌鸟赋》:“有反舌之微禽,亦班名於庶鸟。乏佳容之可翫,因繁声以自表。”反舌还指张口结舌,严复在《论教育书》中说:“用东文,彼犹可攘臂鼓唇于其间,独至西文用,则此曹皆反舌也。”
1700285834
1700285835 可见芒种节气虽然是大忙时节,古人对物候的观察并不肤浅,反而仍能引申出生活中的诸多道理。芒种期间的大量农谚同样也反映了生活的道理,农民知道人人参与的意义:“麦收无大小,一人一镰刀。”“机、畜、人,齐上阵,割运打轧快入囤。”“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农民知道工具的重要:“好手不压快刀。”“手巧不如工具巧。”农民懂得落袋为安:“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麦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风刮。”农民懂得收割的微妙:“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麦子夹生割,谷子要熟妥。”“生割麦子出好面,生砍高粱煮好饭。”
1700285836
1700285837 海子有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有过农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麦芒、稻芒的意味,如芒在背,极度不安。大汗淋漓里还受芒刺之苦,实在是一种不幸的经验,但这是农民的生活,一种宿命。我们今天看待这一农民的生存体验,或者可说苦难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我们唯一需要记取的,是能否配得上所受的这些苦难。
1700285838
1700285839 芒种节气也催生了一种农民身份,麦客,即流动的替别人割麦子的人。每到麦收季节,“麦客”们便走出家门,开始他们的“赶场”生活。因产麦区成熟差异性,麦客们一般由北向南,由南返北,像候鸟一样迁徙游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麦客走到自家门前,自家的麦子也熟了。早熟区的农民等自家收割完后便前往相对晚熟区收割。麦客的共同点都是成群结队,兄弟同行、父子同行甚至夫妻相随,到产麦区,寻人雇佣,替人割麦,用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补家庭短缺或寻找生路。农业机械化后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机走南闯北收割小麦,又叫跨区机收小麦,他们因和麦客有着相似点,也被称为“麦客”“现代麦客”,因其是机械收割也被称为“铁麦客”“机械麦客”。无论今昔,其辛劳是一样的。在传统中国,麦客也是少有的熟人社会中的陌生人碰撞现象,其中的紧张、冲突、冤枉委屈、日久生情、劳燕分飞等悲喜剧极为正常。
1700285840
1700285841 在大时间序列里,芒种节气在大壮、大有时空。中国的先哲为此系辞说,大壮,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君子以非礼勿履。君子立身处世,依礼而行,除非合礼,否则决不去做。礼在时空属性中即为夏天,是万物生长壮大的景象,是万物之间形成有效秩序的景象,遵循有效的秩序即是守礼。熟人社会有陌生人插入,万物忙于生长中,彼此的枝叶交叉侵入,农业生产生活忙乱至极,秩序或礼仪就显得极为重要。君子不能掉以轻心,失礼失仪。先哲还系辞说,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日光照耀万物,火在天上,这是大有的象征。万物都受赐于正大的能量,君子效法它的精神,由此领悟遏制恶发扬善,顺应天道而担当美好的使命。
1700285842
1700285843 在中国历史里,对秩序考虑得较为周密的是在夏、商、周三代,其朝贡服事体系较之后来的王权制度要有人情味得多。如果说后来的王权制度如秋天般严肃,三代的朝贡服事体系则如夏花之灿烂。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都如夏天万物一样“芒种”生长有序,万有都在其中有自己的位置。是的,虽然万类竞相自由,但在亲疏中、在差序中仍有格局,有群己权界,如此才有真正的灿烂。在这个意义上,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等思想,才有了正面而积极的功能。孔子为自己不曾履践大道、不曾与三代之英为伍而由衷地叹息。他说:“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700285844
1700285845
1700285846
1700285847
1700285848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1700285273]
1700285849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夏至 君子以自强不息
1700285850
1700285851
1700285852
1700285853
1700285854 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
1700285855
1700285856 竹下闲坐久,一一数青莲。
1700285857
1700285858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也达到全年峰值,这一天就是夏至。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1700285859
1700285860 这一天,中国最北端的漠河是我国昼长最长之地,昼长17小时;我国领土最南边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昼长最短之地,昼长12小时多,南北差距达4小时40分钟。哈尔滨市昼长约16小时;北京昼长15小时;济南昼长14小时40分;上海昼长14小时11分;杭州昼长14小时7分;福州昼长13小时46分;广州昼长13小时34分;香港昼长13小时30分,海口市这天昼长13小时多一点。
1700285861
1700285862 夏至这天正午,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的景象,人们看自己的影子,也会见到一年当中最短的影子。中国大陆有五个北回归线标志点,分布在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北回归线标志点设有“窥阳孔”,人们可以验证夏至中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是否“立竿无影”。
1700285863
1700285864 在我国的北至点北极村,北纬达53度以上,而地球本身有23度半的倾斜角,每年夏至前后,这里一天有17个多小时可以直接看到太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可达19个小时,又被称作“不夜城”。当看不到太阳时,太阳的余光仍可以辐射到这里,呈现夜色清明的现象。
1700285865
1700285866 在东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夏至都是最早确定的时间或节气之一。一般以为先民是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谨慎的学者认为这一时间在公元前7世纪。但跟冬至一样,夏至是东西方农业的基础时间,不会迟至公元前7世纪才确定下来。无论是西亚万年前左右起源的农业文明,还是东方大陆上的良渚、红山等文化,对时间的测定都相当熟练了。更不用说后来的陶寺观象台、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它们对时间的观测已成为部族生活的大事。
1700285867
1700285868 夏至在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灾年丰之俗。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乃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说:“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清嘉录》里说:“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可见古人对夏至节气的重视程度。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宋代从夏至日开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1700285869
1700285870 跟冬至一样,夏至也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在天文学上,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会逐日降低。唐人权德舆在《夏至日作》中说:“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传统中国的蒙学读物《幼学琼林》说:“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
1700285871
1700285872 天文学规定,夏至是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跟“冬九九”一样,“夏九九”也是中国人的计日方法,它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比较典型的夏至九九歌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1700285873
1700285874 中国人还有以伏计日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对热的感受方面,东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古罗马人认为每年7月、8月的酷热是太阳加上天狼星的热能造成的。天狼星在英语里叫“the dog star”“dog days”由此而来。俗谚说:“夏至狗,无处走。”“热成狗”成为有关不妙状态的妙语。
1700285875
1700285876 在中国人的观察里,夏至的物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古人说,鹿角不脱落,战祸不停止;蝉子不鸣叫,贵臣放荡淫逸;半夏不长出,老百姓会得传染病。
[ 上一页 ]  [ :1.7002858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