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85871
1700285872
天文学规定,夏至是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跟“冬九九”一样,“夏九九”也是中国人的计日方法,它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比较典型的夏至九九歌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1700285873
1700285874
中国人还有以伏计日法。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对热的感受方面,东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古罗马人认为每年7月、8月的酷热是太阳加上天狼星的热能造成的。天狼星在英语里叫“the dog star”“dog days”由此而来。俗谚说:“夏至狗,无处走。”“热成狗”成为有关不妙状态的妙语。
1700285875
1700285876
在中国人的观察里,夏至的物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古人说,鹿角不脱落,战祸不停止;蝉子不鸣叫,贵臣放荡淫逸;半夏不长出,老百姓会得传染病。
1700285877
1700285878
这三类物候在传统中国同样有极不寻常的意义。鹿跟先民相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社会政治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鹿是爱情的象征,鹿皮是古人婚礼当中的重要贽礼,是年轻人结婚时少不了的东西。《仪礼·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郑玄注曰:“俪皮,两鹿皮也。”故《诗经》说:“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鹿也是德音的象征,是美好愿望的象征,《诗经》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还是权力的象征,《汉书》卷四五《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晋书·石勒载记》下:“勒笑曰:‘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除了给予先民以灵感,让中国的先民想象出一个祥瑞麒麟外,鹿还对农业、养生、政治管理、汉字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山麓、俸禄、福禄寿、逐鹿中原、指鹿为马,等等,处处可见鹿的影子。
1700285879
1700285880
蝉在中国有知了、几溜、马季、伏天、二斯、秋凉、季鸟、山季鸟等多种称呼。它独特的生活习性让它成为复活与永生的象征,成为周而复始、绵绵不绝的象征。上古中国的政治继承制、禅让制,或许就有取蝉的这种象征意义。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都有在死者口中含玉蝉的习俗,以象征复活与永生。人们甚至把蝉当作立身处世榜样的“至德之虫”。骆宾王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700285881
1700285882
至于半夏,本是旱地中的杂草,中国人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称其为半夏,它还有半子、三片叶、三开花、三角草、三兴草、地文、和姑、守田、田里心、无心菜、老鸦眼、老鸦芋头等几十种称呼。它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因此这一草药也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唐人王建有诗:“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赊来半夏重熏尽,投著山中旧主人。”张籍有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在文士雅医那里,半夏也是极好的入联材料,如“金钗布裙过半夏,栀子轻粉迎天冬”“使君子走边疆三七当归,白头翁夜关门半夏附子”,等等。
1700285883
1700285884
对农业来说,夏至节气的降水很关键,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荆楚岁时记》:“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1700285885
1700285886
“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农民要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适时适量施肥,及时播种晚稻,培育好晚稻秧苗。我们由此可知,在炎热的夏天农忙的意味。“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我们说过,生与长不同,春生夏长,夏天在长,农民的工作就是帮夏天的农作物更好地成长,要辛劳付出才能够换来一年的生活。
1700285887
1700285888
夏至节气的天气有预报作用,如“夏至大烂,梅雨当饭”“夏至落雨,九场大水”“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等等。反常天气亦能预兆未来,如“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无云三伏烧”“夏至不雨天要旱”,等等。
1700285889
1700285890
对养生来说,此时的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吕氏春秋·尽数篇》:“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孙思邈倡导:“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夏天众多的食材中,姜可能是最为重要的。“饭不香,吃生姜”“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男子不可百日无姜”。孔子即有名言:“不撤姜食,不多食。”除了饮食,中国文化还注重精神调节,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1700285891
1700285892
对现代人来说,夏至期间昼长夜短,高温天气导致用电量剧增。大城市的用电负荷令能源供应成为一大问题。在现代社会管理中,夏至成为用电高峰的代名词。2000年,美国加州发生断断续续一个月的大停电事件,引发震撼,美国人为此发起了社会运动来解决电力不足问题。“关灯”运动有三大诉求:随手关灯、冷气设定在26℃、离峰时才用大型家电。这一运动果然奏效,有效减少了用电量。2007年6月22日,自然之友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夏至关灯活动”。如年轻人看到的,“夏至关灯”不仅可以解决能源问题,也有助于解决光污染问题,能够让人享受自然的夏日和夏夜。
1700285893
1700285894
夏至在大时间序列里正是乾卦时空。中国人多知道乾卦的意义,乾卦爻辞,潜则勿用,见则在田,朝乾夕惕,或跃在渊,飞则在天,等等,是对人生状态极好的指示,是方法论或行动指南。先哲系辞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是说生命享有着造化赋予的充沛的能量,不需要再依傍外物,要勇猛精进,呈现出自身的光热,展示自身的才华。如年轻朋友抒情的:“尝试关掉电器,去享受自然的夏夜,你会发现美好的世界仍在那里,星星,晚风,蝙蝠,夜蛾,茉莉的香气,小伙伴的欢笑……”
1700285895
1700285896
可见,夏至仍有诗意。如苏轼有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则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700285897
1700285898
夏至同样有哲理,有人性天心不易的机理。李清照有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对君子自强的决绝解释,如歌德名言,凡自强不息者,终能得救。项羽因此从历史里获得救赎,较之历史上的成功者,他在中国人心中更有着美学的意义。张耒的名诗《夏至》:“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这是对夏至行深至微的观自在,自强不息者因此在苦夏里能够“度一切苦厄”,能够“各正性命”,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1700285899
1700285900
1700285901
1700285902
1700285904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小暑 君子以正位凝命
1700285905
1700285906
1700285907
1700285908
1700285909
黄昏乍凉还热,湖山梅雨初收。
1700285910
1700285911
对饮花前云侧,坐待残月如钩。
1700285912
1700285913
曾经问一个历史学家,中国的节气是何时形成的?历史学家支支吾吾,最后说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我们一度以为,节气随着传统农业文化一样成为过去时了,但近年来的社会现象显示,就是摩登都市的青年男女也对节气产生了兴趣。说到底,节气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工具,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它更与我们身心的感觉相关。每年的天气变化,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等,物候变化,小满、清明、芒种,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更不用说那些直接与身体发生联系的日子。夏至过后,即使寒湿体质严重的人也都感觉到了气温的升高,天地之间一如蒸笼。
1700285914
1700285915
夏至之后的几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称为“暑”。暑字,从日者声。日者,此时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日者,都是为太阳照耀的人。暑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日、土、日三个字的组合会意,即土地上下都有日光的炎热照耀。对这几十天的时空,中国的先民又将其分为小暑、大暑、处暑几个节气。每个节气的物候表现并不一样。
1700285916
1700285917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谚语。顾名思义,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到达一年中炎热的顶点。但据资料分析,小暑的日子不比大暑清凉。据《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古、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最高气温多数出现在大暑外,中国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1700285918
1700285919
天文历法把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称为小暑。“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就是炎热的意思。跟任何能量的波动一样,热浪也是一波赛一波的,第一波热浪袭来让古人命名为小暑。节气歌谣也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大暑的日子,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1700285920
[
上一页 ]
[ :1.7002858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