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286321e+09
1700286321
1700286322 中国古代战争由于缺乏足够的补给,直到春秋时代仍只能实行“春耕秋战”,在不违农时、不伤民力的前提下,来从军事上获取利益,没有结果的也只能“来年秋天再战”“沙场秋点兵。”《礼记·月令》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因此,中国的《易经》记有“至于八月有凶”的判断,即是说一个地区的发展,春生夏长之后,到了秋天会有争夺、争战的凶危之事发生。秋天多事,是谓“多事之秋”。直到民国,大军阀孙传芳还有名言:“秋高马肥,正好作战消遣。”
1700286323
1700286324 因此,立秋之秋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唐人有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宋玉曰:“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气乃阴盛衰杀之气。人感秋气而衰,原是自然之理。中国对秋有一种极为悲情的生命意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生命忧患跟社会忧患相连。“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
1700286325
1700286326 对中国人来说,心上有秋即是“愁”。汉朝人即感叹:“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后来者更甚,杜甫诗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宗元说:“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刘长卿说:“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还有马致远的“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有秋瑾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1700286327
1700286328 当然,除了敏感的作家、诗人,民众的生命力仍是健旺的。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的秋景,在民众那里仍可以过得喜庆。《东京梦华录》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武林旧事》则有:“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台湾通史·风俗志》中记载,台湾旧时“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东郊之外,至日往迓,谓之迎春。男女盛服观,衣香扇影,杂喧满道……迎春如在岁首,尤形闹热,宛然太平景象也”。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中说:“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津门杂记·岁时风俗》:“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1700286329
1700286330 这种“啃秋”“咬秋”一类的习俗极多。如更著名的“贴秋膘”。儿时农村生活,在立秋这天,全村的小孩子多会让大人拽到悬秤上称重,以与前些时立夏的体重对比。在炎热的夏天,人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要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肉,“以肉贴膘”。
1700286331
1700286332 可见,立秋一节的丰富意义。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王维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孟浩然则斩钉截铁:“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辛弃疾说:“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1700286333
1700286334 秋天确实值得讴歌,流行歌曲唱道:“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枝头树叶金黄,风来声瑟瑟,仿佛为季节讴歌。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
1700286335
1700286336 对古典中国人说来,立秋带来的丰富而重大的变化,是值得一开始就要做好准备的。立秋时空,“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人们强调说,天和水的行动相违背,这就是讼卦的形象。君子观此卦象,以杜绝争讼为义,从而在开始做事前就谋划好,使大家能够免除争执。农耕社会最怕打官司,人们说,好狗不咬架;人们说,好咬架的狗落不了一张好皮。对乡村生活的人来说,争讼就像打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使官司打赢了,大家都在一个地方生活,熟人社会,一辈子成了仇人,也不是什么好事。孔子在《论语·颜渊》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也是古典中国与好讼成风的现代社会不同的原因之一。
1700286337
1700286338
1700286339
1700286340
1700286341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1700285278]
1700286342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处暑 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1700286343
1700286344
1700286345
1700286346
1700286347 晚来有月升起,初觉夜风微凉。
1700286348
1700286349 一湖秋水寂寂,无边蒹葭苍苍。
1700286350
1700286351 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150度时,即每年的8月23日左右,夏天的暑气算是真正结束了。这个节气就叫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处暑节气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22℃以上,处于炎热的夏季,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1700286352
1700286353 人们说此时的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1700286354
1700286355 古人将处暑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等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
1700286356
1700286357 “鹰乃祭鸟”一语相当有美学或象征的意义。鹰在大寒节气、小暑节气里稍有介绍,在数千年的历史上,鹰被奉为神一样的存在,鹰是战神的象征。《列子·黄帝篇》记载:“黄帝与炎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为前驱,雕、鹏、鹰、鸢为旗帜。”后人也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700286358
1700286359 “天地始肃”一语超越万物,直接以天地表征物候。《逸周书》记载,此时开始刑杀——“始用行戮。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畤,衣白衣,服白玉。”“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杰隽,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巡彼远方。”“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正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天地肃杀之气渐起,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处决犯人,谓之“秋决”,就是要顺天地肃杀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收,在秋天收取死囚的性命。秋天“行戮”“戮有罪”成了定制。在传统文化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金对应秋和西方,行刑使刀,所以用金于秋、于西门外问斩。明清时,斩首在宣武门外,宣武门乃城西门。
1700286360
1700286361 对先民来说,“禾乃登”也是季候中的一件大事。农民要进献五谷,天子尝食新收获的谷物,首先要奉献给祖庙。对传统社会而言,五谷丰登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700286362
1700286363 这三类物候之所以重要,在古人看来,如果鹰在此时不捕鸟祭天,那就意味着行军打仗会劳而无功;如果天地不肃杀,那么君臣之间就会不分上下;如果农田收获不了五谷,那就意味着气候酿成了灾害。
1700286364
1700286365 处暑时节的气温不算低。控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南移过程中又向北抬,天气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大气科学词典》:“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江淮流域,气温回升,形成了闷热天气。”中国民间称此为“秋老虎”“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这种回热天气在北半球多有表现,德国人称为“老妇夏”(Altweiber Sommer),北美人称为“印第安夏”(Indian Summer)。气象专家认为,“秋老虎”一般最高气温在33℃以上,并且持续酷热好几天。顾铁卿曾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这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每天以一盆水洗澡。
1700286366
1700286367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贮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处暑禾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不处暑,七月十五吃稻黍”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就要收获了。
1700286368
1700286369 一方面,成熟的农作物等待好天气收割,如黄淮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早中稻急需收进谷仓,这时的连阴雨就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一些生长关键期的作物又需要充沛的雨水,处暑节气的晚稻正值圆秆,甘薯正膨大,夏玉米、高粱陆续可收,棉花吐絮日盛,苹果、梨子等水果也处于最后的膨大定型期,此时是决定秋庄稼收成的关键期,对水分要求也相对偏多,否则导致减产,如稻谷穗小、空壳率高。这种变化多端而矛盾的情形在民谚中也有反映,如“处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千浇万浇,不如处暑一浇”“处暑雨如金”“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1700286370
[ 上一页 ]  [ :1.7002863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