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91204
为家已来,不事资产,既立墅舍,似乖旧业。陈其始末,无愧怀抱,兼吾年时朽暮,心力稍殚,牵课奉公,略不克举。其中余暇,裁可自休。或复冬日之阳,夏日之阴,良辰美景,文案间隙,负杖蹑,消遥陋馆。临池观鱼,披林听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求数刻之暂乐,庶居常以待终。
1700291205
1700291206
田园的功能,在南北朝的时代,已经是士大夫在公余之暇,“文案间隙”,消遣心情之用。然后等待退休之后,可以悠游以终老。这种园林观,配合了儒、道思想在我国政治上的交互作用,支配我国士大夫的思想近两千年,至今仍无大改变。徐勉这篇《戒子崧书》的重要性,乃在说明了5世纪的中国,庄子对自然的哲学性的观照,已经完全转变为“临池观鱼,披林听鸟”的感官性的声色美感的欣赏,自思想境界进入艺术境界,成为士大夫调适生活的工具。
1700291207
1700291208
南朝宋代的大诗人谢灵运,写过一篇《山居赋》,并自己加以注解,是我国园林新创期最重要的一篇大文章。此文载于《宋书》,是谢之著作,当无疑义,但我觉得自注是一个很令人不解的现象,而且有些注文读起来,似为后世之学者所写。由于此文自注中有些重要的观念,在此仍假定为谢之著作,摘要加以介绍。
1700291209
1700291210
文章的开始先述志。他“卧病山顶,览古人遗书,与其意合”,在病中的心情,必然感到人生如寄,所读之书,大概是老子、庄子吧,所以体悟到“道可重故物为轻,理宜存故事斯忘”。其结论自然是兴起了自朝堂退隐的念头,以便“愿追松以远游,嘉陶朱之鼓棹”,找一处“虽非朝市而寒暑均和,虽是筑构而饰朴两逝”的地方。但经营山林是件大事,他先把祖上东晋谢玄的功勋及其“废兴隐显”的贤达之心述说一下,然后说出自己的心意:
1700291211
1700291212
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奉微躯以宴息,保自事以乘闲。愧班生之夙悟,惭尚子之晚研。年与疾而偕来,志乘拙而俱旋。谢平生于知游,栖清旷于山川。
1700291213
1700291214
这种心情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情是不相同的,可以看得出主要是“年与疾”所带来的感怀。庄子的思想,成为他的郁抑中的避风港。他先选一个优美的大环境:
1700291215
1700291216
1700291217
1700291218
1700291219
·柳荫高士图 宋人 宋代之后以陶渊明为理想代表之名士形象及其环境象征。
1700291220
1700291221
1700291222
1700291223
1700291224
1700291225
1700291226
1700291227
·草堂图(局部) 传卢鸿 道家理想之居住环境,竹篱茅舍仍兼有严肃之静修活动与融于自然之洒脱感,此种环境仅存于士人之理想中,故成为园林艺术范畴内的素材。
1700291228
1700291229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合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
1700291230
1700291231
这是一个江湖漫连,山岭起伏,互相围护含抱的好地方。这里有农渔之利,亦有景色之美。然后,他要把自己的住处安置在可以欣赏到自然美的地点,这是一种设计的过程,在中国文字中,首次出现:
1700291232
1700291233
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以通阡。
1700291234
1700291235
他的自注里说:“葺室在宅里山之东麓,东窗瞩田,兼见江山之美。”“骈梁”是三间屋子,“孤栋”是后世亭阁之属,一建于山边,一建于水边,相互遥望,可于其中看到江山、田畴之美。这就是设计。他歌颂这种江河田园之美景说:
1700291236
1700291237
自园之田,自田之湖;泛滥川上,缅邈水区。……风生浪于兰渚,日倒影于椒涂。飞渐榭于中沚,取水月之欢娱。旦延阴而物清,夕栖芬而气敷。顾情交之永绝,觊云客之暂如。
1700291238
1700291239
这篇文章大部分的文字是描述自然之物类与美感。由于他的园子是一片广大的山林与原野,在交待过东、西、南、北所临之江河之后,就叙述庄园内的种种景观。物不过是草木鸟兽,景无非是山川谷冈。在文章的中部,有一段文字,述说他经营的经过,可说是最具体的“主人就是设计师”的记录:
1700291240
1700291241
1700291242
1700291243
1700291244
·小祗园 明 钱穀 文人笔下的明代庭园带有道家朴质的理想,在真实的名园中并不多见。相信后世文人确有类似淡雅之田园风之园林,然无实迹可稽。
1700291245
1700291246
爰初经略,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栉风沐雨,犯露乘星。研其浅思,罄其短规。非龟非筮,择良选奇。翦榛开径,寻石觅崖。四山周回,双流逶迤。面南岭,建经台;依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对百年之高木,纳万代之芬芳。抱终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长。谢丽俗于郊郭,殊世间于城傍。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
1700291247
1700291248
这位主人策杖自行,涉水登山,不避风雨,不分晨昏,为的是寻觅最佳的景致,以便经营、建设。这是设计工作的第一个步骤。他明确地指出择、选乃以良、奇为准则,不是根据卜筮而来。由于建宅通常要卜的,他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士大夫经营园林,不同凡俗,完全以清幽的美景为准。选好了地点,就是建筑的活动了。三字一顿的四句话,说明建筑的位置。由于重视文字对称美,这四句话并没有像前文中的选宅基那样明显的叙述,但却告诉我们所建的屋宇,乃是经台、讲堂、禅室、僧房。这说明了在南北朝时代,佛家的影响已经深植于士大夫生活之中,佛道合流之趋势,无疑助长了园林的发展与普及。
1700291249
1700291250
文中与后世园林观念最有关的是他的自注中,述及他的居所的一段。其中“造”园的工作不多,利用山林自然景观以“选”景的成分为主。到他的居处,要“从江楼步路,跨越山岭,绵亘田野,或升或降,当三里许”。路上所看到的都是美景,“乔木茂竹,绿畛弥阜,横波疏石,侧道飞流”。自此进入其范围,但到其居处之山谷,还有二里多,这二里间主要是青翠连绵的山景。到了谷口,“缘路初入”,沿途都是竹林与水道,自东南向进入谷中,“展转幽奇”,富变化之美。这谷中——
1700291251
1700291252
1700291253
路北东西路,因山为障。正北狭处,践湖为池。南山相对,皆为崖岩;东北枕壑,下则清川如镜。倾柯盘石,被袄映渚。西岩带林,去潭可二十丈许,葺基构宇,在岩林之中。水卫石阶,开窗对山,仰眺曾峰,俯镜壑。去岩半岭,复有一楼。迥望周眺,既得远趣,还顾西馆,望对窗户。缘崖下者,密竹蒙径。从此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北倚近峰,南眺远岭。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隈曲之好,备极尽矣。
[
上一页 ]
[ :1.7002912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