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92262
1700292263
李渔这位园林艺术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之中从不拾人牙慧。他说自己“性不喜雷同,好为矫异”。在一本传记里提到李渔年轻时的一个故事,说他于父亲过世后,不相信当时流传的迷信:人死之后,灵魂会于某一天回来,称为“回煞”,在“回煞”的那一天,为避鬼魂,大家都要躲开。他大不以为然,如果真有此事,大家应该在家等候,再看到离去的亲人,怎可以躲开?
1700292264
1700292265
很自然的,他也不相信风水,在三十岁以前,他所住的别业非常幽雅,在一首诗中,描述了他的生活环境,其中有一句话:
1700292266
1700292267
贫居不信堪舆数,依旧门前看好峰。
1700292268
1700292269
到今天,我们仍然看到社会上有力于建造宅第的人士,美景当前,因风水之忌,不敢面对;宁听风水先生的话,为求福致富,改变朝向。享受大自然的风光,醉心于园林之乐的人,不能听信风水的胡言是可以想见的。
1700292270
1700292271
世俗的迷信是一种蔽障,古代的成法也是一种蔽障。革新也要除古。这一点在以传统为重的中国人来说,是很不容易遽然接受的。但是在计成的《园冶》中,改变古代的做法几乎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兹将《园冶》中提到革除古代成法之处列举于后。
1700292272
1700292273
(一)“厅堂不拘古之五间三间”。他主张建造厅堂可按照需要及地形随意设计,不必照人之成规,定要五间或三间。
1700292274
1700292275
(二)在窗槅方面,古“多方眼而菱花者,后人减为柳条槅”。他觉得近代的柳条槅比较雅。他这句话证明了明代以前的窗棂子多为方格或斜格。汉代似乎多为斜格,唐代之后以方格为主,后渐演为直条式。计成甚至主张窗棂子之空格以一寸为度,足证其考虑以功能为主。
1700292276
1700292277
(三)“古之户槅棂版,分位定于四、六者,观之不亮。依时制,或棂之七、八,版之二、三之间”。又“古之短槅,如长槅分棂版位者,亦更不亮。依时制,上下用束腰,或板或棂可也”。这段话更可看出计成“不泥古”的精神。他希望窗扇开口大些,可使室内光线较亮,所以不赞成使用古法。这种观念到了清代初期玻璃开始流行的时候,就产生落地窗了。
1700292278
1700292279
(四)“栏杆信画而成,减便为雅。古之回文万字,一概屏去,少留凉床佛座之用,园屋间一不可制也”。古代似乎常用回字万字的栏杆,只因其结构不固,制作不便而屏去。然后他发明许多新鲜的花样,供后来者参考。
1700292280
1700292281
(五)在墙垣方面,“从雅遵时”是很重要的原则。“历来墙垣,凭匠作雕琢花鸟仙兽,以为巧制,不第林园之不佳,而宅堂前之何可也”。可见当时的风气相当流行雕琢。在围墙上雕花是不是古法,我未见类似资料,不敢下断语,然自计成的文字看来,目前江南一带流行的白粉墙也是古已有之的。
1700292282
1700292283
(六)在谈到“漏砖墙”的时候,“古之瓦砌连钱、叠锭、鱼鳞等类,一概屏之”。他觉得俗气,改画了十六种砖砌的开口形式,大多遵循叠砌的原则,虽然在现有的版本中,无法了解其真正的砌法。
1700292284
1700292285
1700292286
1700292287
1700292288
1700292289
1700292290
1700292291
·狮子林 窗槅 ·留园 墙垣 (七)在重要的“掇山”一节,他虽并未说明过去的做法与今天的做法之分别,却也有一句“时宜得改,古式何裁”的话。明代流行三峰并列的做法,在装饰艺术中时有所见,这是计成最不能接受的,指为“殊为可笑”。
1700292292
1700292293
1700292294
(八)在“曲水”一节,“古皆凿石槽,上置石龙头水者,斯费工类俗”。曲水之法自唐代以来就是采取凿石槽的方式,这是自宫廷传统流传下来的,计成予以抨击,表示明代民间也颇流行。
1700292295
1700292296
整个的看来,计成几乎与李渔一样是一个具有叛逆性的设计家。过去的成法只要不合乎理性的原则的,或过于庸俗的,一律不予保留。有些时候,他们的文人精神几乎近于教条化了。比如他们对于装饰的看法,是持有强烈的反对意见的,因为他们把过分工巧看作匠气,俗气。在李渔谈窗栏时,提到“事事以雕镂为戒,则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矣”。在“砌漏砖”的一条中,计成反对用瓦砌成鱼鳞或金钱型等,而偏重于直线与折线型。这已近乎理学家了,在今天看来并没有坚强的说服力。
1700292297
1700292298
由于计成这种严格的律则精神,江南的园林是否受到他的影响,或受他多少影响,是值得讨论的。因为无可讳言的,园林是豪商与官僚所喜好的,他们能不能完全遵循文人画平淡的原则很值得怀疑。喜爱装饰是人的天性,在一个刻意筹画的生活环境中,仍然过理学家的生活,实在很难令人想象。明代的江南庭园虽然留下很多,但都已限于空间架构,建筑等细节都已经再三重建。在上面所举的计成所提的八点中,没有几条受到后代造园家完全的尊重。但是也可以看出,在基本的精神上,文人的气质上,江南园林大体上仍延续着明末以来的传统。计成在当时属于少数,但却是在大潮流中的少数,不少文人虽不能完全接受他独到的看法,却能接受一部分绘画理论。同时我们也应该记得,由于阮大铖的序,《园冶》一书受到清代文人的排斥,流传有限,其影响力也受到限制。
1700292299
1700292300
我根据手边有限的资料来核对,发现计成在功能方面的看法也没有受到多少尊重。比如计成劝他们不必尊重古代三间、五间的屋架,可力求变化,然尚没有发现江南园林中任何一间是因势特别设计的。又比如计成认为古代的门扇光线太暗,最好增大窗棂的比例至十分之八,但我翻阅资料,发现大部分江南现存园林的落地门,还是遵照古法,窗棂只占十分之六。设计家或设计理论家要抗拒传统是不容易成功的。计成与李渔在他们的时代是先进的理论家,对有些人来说,恐怕是对牛弹琴吧!
1700292301
1700292302
下文对计成、李渔的具体手法举例介绍一二,以说明其受绘画观念的影响。
1700292303
1700292304
四 绘画手法的运用
1700292305
1700292306
手法之一:因借与画境。计成的《园冶》中最受近人推崇的手法就是因、借。他对因、借的解释是这样说的:
1700292307
1700292308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为“雅而合宜”者也。
1700292309
1700292310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1700292311
[
上一页 ]
[ :1.7002922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