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292382e+09
1700292382
1700292383 ·狮子林 门外小景
1700292384
1700292385
1700292386
1700292387
1700292388 ·狮子林 白壁小景
1700292389
1700292390 到这里,绘画的观念与舞台布景的观念相交融,发挥为幻境创造之极致,使用失当,就沦为粗俗了。但现存的江南园林中采用者极少。
1700292391
1700292392 五 结语
1700292393
1700292394 《园冶》所代表的园林精神,是士大夫生活理想的一部分,为我国园林发展至晚明时期之自然表现。它的意义大体上可简述于下列几点:
1700292395
1700292396 其一,意境取向。以在现实生活中创造一理想的天地,为士大夫优游之所。由于士大夫必然浸淫于书画之中,因此文学与绘画之影响甚为显著。
1700292397
1700292398
1700292399
1700292400
1700292401 ·竹石图 元 高克恭 竹石小景渐为绘画流行之主题,亦为造园中常见之小景。
1700292402
1700292403 其二,简朴取向。士大夫有高超的心灵世界,然而通常缺少货赀,亦不以财富为贵。即使富有,亦不愿流于凡俗,故表现以简单、朴实为原则,以与王公贵族之穷极奢靡与乡俚富豪之专事堆砌有所分别。因此在园林观念上极恶雕凿与过分装点。
1700292404
1700292405 其三,自然取向。生活态度以自然为师,生活环境亦追求自然。我国园林着重于人工之改造,并不保留粗野之自然,故《园冶》中显现之“自然”,为自然之原则、不造作而无凿痕之意,所谓“天成”,此亦为意境取向与简朴取向之必然结论。
1700292406
1700292407 其四,思巧取向。在景观与生活情趣的追求上,这时代的做法是依赖巧思,别出心裁来解决问题,以新奇为上,既不依赖传统,又不依赖大量金钱与劳力的投注,因此在《园冶》中透露出反传统的色彩。
1700292408
1700292409 其五,功能取向。创新的主要基础为生活之需要,因此,此时之风气倾向于感官主义、功能主义,而排斥象征主义。故而为中国园林史上最富有个人色彩、思想最为生动活泼的时代。
1700292410
1700292411 很可惜的,这种思想随着满清政府的稳定,民间财富的累积而受到忽视。士大夫的思想被喜爱豪华富丽的富商们粗俗的品味所取代。乾隆年间,弘历数下江南,扬州与苏杭无不修筑园林,并务求华丽以媚之,品味可能大受影响。《扬州画舫录》中袁枚序描写当时扬州为迎接皇帝山水为之改变的盛况,原来阔不过丈许,长河如绳的“匽潴细流”,成为“洋洋然回渊九折”的水面,至于园林的建设,“猗欤休哉,其壮观异彩,顾、陆所不能画,班、扬所不能赋也”。
1700292412
1700292413 自清中叶迄今之近一百五十年来,我国历经变乱,苏、扬一带所遗园林,率多乱余仅剩者,自然已不能代表明末甚至清代盛期之状貌,但格局与山石大体仍可一窥当年形势的大要。自今天所见的江南园林来看,不能说接受了计成的影响,亦不能以《园冶》的理论来解说。因此我们可以说《园冶》只代表那一时代的中国园林思想而已,并不如今天的园林理论家所希望的,以《园冶》代表典型的中国园林的观念。
1700292414
1700292415
1700292416
1700292417
1700292418 ·潇湘图卷(局部) 传宋 董源 承袭董源传统之山水实感在于土山。所谓南宗画实为土石不分之传统。
1700292419
1700292420 试举一例,以为本章之结语。
1700292421
1700292422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批评苏州园林说:
1700292423
1700292424 吾苏虎邱之胜,余取后山之千顷云一处,次则剑池而已。余皆半藉人工,且为脂粉所污,已失山林本相。……其在城中最著名之狮子林,虽曰云林手笔,且石质玲珑,中多古木,然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以余管窥所及,不知其妙。
1700292425
1700292426 过分的人工化与脂粉气,正是苏州园林的缺失所在。而沈复对于狮子林的叠石,虽因传闻出于名家之手,不敢任意批评,但所用语如“乱堆煤渣”、“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等,可以说一针见血。狮子林绝不可能出于喜爱简笔的云林先生之手,几乎可以确定,乃明、清之际的俗匠所为,以夸耀财力而已。
1700292427
1700292428 山石为中国园林之骨架,最忌以石乱砌。在《园冶》的自序中,计成就提到不了解世人何以不做些真山,而要用石堆积,令人发笑。在“掇山”一节之始即提到“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他明白地指出要创造景色,要有设计者的想象力,求雅则在乎堆土。在后文中又说“构土成冈,不在石形之巧拙”,“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土是“有真有伪,做伪成真”的妙诀所在,是很显然的。
1700292429
1700292430 这个观念到了李渔,就用语体文剖析得一清二楚,即使白痴也可以了解了,他说:
1700292431
[ 上一页 ]  [ :1.7002923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