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92685
1700292686
清宫廷之园林尚有其他的特色,值得在此一提的,首先是园林中设有庙宇。在文献可据的前代皇家园林,是以纯粹的享乐为目的,如果有些超自然的观念,那就是神仙说,而神仙说常常与肉体的享受即声色之欲连为一体,最接近清朝的金、元、明之西苑,如前所述,大体上仍属于此一传统。
1700292687
1700292688
西苑中代表神仙观念与声色之欲的广寒殿,于万历年间倾坍而未再修复。西苑于清顺、康之间,已开放为民间使用,皇家只勉强享有其山水之景而已。《金鳌退食笔记》的作者,乃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情形。他每次入宫侍讲,返回时,就蒙赐西苑太液池中的活鱼。直到康熙初年,太后在广寒殿的遗址上,建造了属于喇嘛教的白塔,到后代,西苑重新被围在皇家专用的园林区域中,但白塔却象征了一个在园林中以庙宇及宗教信仰取代古老的神仙传统。
1700292689
1700292690
自此以后,庙宇在皇家园林中不可或缺。或者是因清帝的塞外背景,与特殊的宗教信仰之故。然而庙宇是民间山林中常有的景观,在皇家园林中设庙,亦可认为民间化的一种反映。
1700292691
1700292692
在西苑中,琼岛之上有白塔寺,以使整个园景为喇嘛庙之气势所支配,北海之西北角更有三组庙宇,自西到东分别为万佛楼、阐福寺、西天梵境。
1700292693
1700292694
在避暑山庄,除了水域的部分之外,山岳景区分布着多座寺庙,即所谓“内八庙”,为我国传统上名山之中建造寺刹的作风。其中永裕寺舍利塔,塔高六十五米,在水域之北,是重要的景观点。山庄的附近山麓,康熙时期已开始建寺,到乾隆又建了六座,其中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都是规模庞大、十分壮观的喇嘛庙,分别为供西藏达赖与班禅活佛来京居住之所,总称为“外八庙”。避暑山庄竟为十六座寺庙所围绕,可见寺庙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重要性了。
1700292695
1700292696
另在清漪园,即慈禧改修后的颐和园,乾隆为其母祝寿,改瓮山为万寿山,修清漪园时,以一座大报恩延寿寺为主景,即今佛香阁之主轴上的建筑。而万寿山后,与大报恩延寿寺几乎接轴的地方,向北面对宫门建了一座庞大的“须弥灵境”,如今只剩基址,仍可见其规模。其右为一多宝塔,甚为工丽。
1700292697
1700292698
在圆明园,本园之部分虽无佛寺,但在后建之常春园与万寿园,均在重要的位置建有两座寺庙。这可能与建造的目的有关。此两园可能为供太后优养之所,寺庙之设立为便于宫中崇拜。
1700292699
1700292700
清宫廷的另一个特色是其异域色彩。
1700292701
1700292702
这自然是指乾隆时代对非中国的建筑与园林的爱好而言。清代的异域色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边疆民族的色彩,包括清帝所陆续兴建的各式藏、蒙喇嘛庙。这个喇嘛教东移的传统,自金、元就开始了,但真正生根是在乾隆朝。喇嘛教是边疆民族的信仰,清帝原是喇嘛教的信徒,又可用其笼络各族,所以处处流露北疆民族的特色,宁是异族统治下必然的现象。
1700292703
1700292704
其次就是闻名世界的圆明园中的西洋庭园。
1700292705
1700292706
乾隆皇帝是一个高明的艺术鉴赏家,以皇帝之尊,掌握世上最大的财源,如果不建造一座西洋式园林,才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当时耶稣会的教士在宫廷中非常活跃,西洋的科学自16世纪以后,已迅速赶上我国,尤其在机械方面,突飞猛进,建立了工业革命及其后发展的基础。而我国自明末以来与西洋教士接触的结果,已逐渐受到西洋科学的影响,尤其是天文学。即使在艺术上,西洋绘画挟其逼真的写实技术,虽无法感动在野的文人画家,对于宫廷画家,却造成相当的冲击。甚至在我国特有的艺术——瓷器方面,对欧输出大量增加,已渐能掌握西洋贵族社会的口味。而西方的洛可可装饰性釉料亦进入我国,形成雍正以后粉彩瓷器的产生。康雍乾三代在艺术上追求完美精确的作风,与西洋的影响不无相关。
1700292707
1700292708
这种早期的接触,未能引发中国科学的进步与艺术的转变,乃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反洋的力量造成的结果。即使是康熙、乾隆二帝,非常醉心于西洋文化,亦认为这不过是些奇技淫巧,不足重视的。
1700292709
1700292710
乾隆皇帝大概自西洋画上,看到喷水池的景致,叹为奇景,命令西洋教士如法炮制。乾隆十二年正式命令教士蒋友仁督造。蒋友仁是法国人,精通中文,又懂科技,乃集合当时外国教士、画家的力量,包括一位巴黎科学院来华采集标本的植物学家,分别办理建筑设计与庭园树木的部分。这些教士非常能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花了十三年的工夫,把这样一座媲美欧洲巴洛克宫殿,在风格上有过之无不及的园林,建设完成。这座园林如非为英法联军所焚,则与现存的欧洲皇室的宫殿园林比较,历史还比较悠久些。
1700292711
1700292712
1700292713
1700292714
1700292715
·圆明园西洋楼遗迹 为巴洛克建筑的细节
1700292716
1700292717
圆明园的西洋园林,位于长春园北,呈T字形,一条宽约55米,长约900米的狭长地带,东端有370米之短边,园内有四组建筑,都是左右对称展开,前有装饰性梯阶,梯阶之前为喷水池的设计,其规模、饰法各有千秋,但基本原则无异。自东而西分别为“谐奇趣”、“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除海晏堂面西外,余均坐北朝南,环抱喷水池。其中“方外观”规模较小,传为香妃礼拜之所。为了喷水,园中有蓄水楼两座,有龙尾车把水汲到屋顶。这套机器,据说蒋友仁死后,就没有人会开动了。
1700292718
1700292719
除了这四组建筑外,还具备了欧洲庭园中为贵族仕女嬉戏游玩的迷宫花园、养雀笼等。园中东区占全部三分之一的空间,是“线法山”、“线法墙”的所在。“线法”乃指透视法,当时流行把透视的幻觉使用在庭园里,造成游园的趣味。但圆明园中的这些建筑如何利用幻觉,因为资料有限,除了知道墙上悬挂油画以外,其余就不太清楚了。
1700292720
1700292721
三 清皇家园林的缺点
1700292722
1700292723
对于我不能亲历的皇家园林提出批评,说起来是不应该的。但是在过去若干年来看到不少的图文报道,赞誉者多,指出其缺失者少,而我自始至终,不能十分接受皇家园林之美,因就思考所及,就教于方家。日后如有机会亲历其境,看法有所改变,当再予订正。
1700292724
1700292725
我觉得皇家园林最严重的缺失,是缺乏民间园林所有的灵秀之气。而清廷放弃先代在园林中表达神仙境界的传统,因之亦失去金碧辉煌的建筑胜景。整个看起来,清代皇家园林是相当呆板、严整而缺乏想象力的。这一点与清代宫廷的建筑、绘画与官窑瓷器是相同的。兹分两点叙述于下:
1700292726
1700292727
(一)既不质朴,又不华丽
1700292728
1700292729
园林之美首重自然。除自然风光外,建筑物宜求质朴。此为民间园林之原则。一般说来,民间园林中之建筑虽不一定为竹篱茅舍,却必然为充满地方风味之民间建筑,《园冶》所论,重创意,喜变化,无非为求一灵秀之气,飘逸之感。
1700292730
1700292731
如不走此路线,则以阿房、未央为师,仿仙山楼阁之想,则建筑呈其淫巧,装饰多求雕琢,虽不免荒淫奢侈之讥,亦不失新奇之创意,是另一条达到灵秀之气、飘逸之感的途径。宋元以来画家笔下之汉宫、仙山等境,虽为文人之遐想,亦可见古代园林之一斑。
1700292732
1700292733
清帝之园林正陷于进退维谷之境:既不愿蹈先代暴君之覆辙,又无法完全为隐逸之环境而缔造。虽有“蓬莱瑶台”而无仙境之构想,虽有“濠濮之间”而少原野之情趣。完全是“拿不起、放不下”的局面。其结果则是一切景物均一化,制式化,而灵气尽失。
1700292734
[
上一页 ]
[ :1.7002926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