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96013
涤我尘襟(畅园)
1700296014
1700296015
似舟非舟的船房,还有一个雅号“张融舟”,象征着官员的清廉。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工段营造录》在谈到“船房”时引了“启闭竞穿蒋栩径,入室还住张融舟”的诗句。其中的典故是:南齐吴人张融,形貌短丑,早有令名,精神清澈。融假东出,世祖问融住在何处?融答曰:“臣陆处无屋,舟居非水。”后日上以问融从兄绪,绪曰:“融近东出,未有居止,权牵小船于岸上住。”上大笑。(《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卷》)苏州拥翠山庄月驾轩对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上联集杜甫《佳人》诗句,下联即用张融之典,表示清贫寡欲,不尚荣利,进一步强化了月驾轩这一船形建筑的情感主题。司空图以“屋小如舟”方“人淡如菊”,“湖天重屋小于舟,日日忘机对白鸥”(明郑真《赋野航》),舟成为清廉寡欲的形象载体。
1700296016
1700296017
水、舟也每每用来象征君民关系。《孔子家语》曰:“舟非水不行,水入则舟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君危。”《荀子·王制》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君道》说:“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唐太宗教戒太子:“‘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皇家园林中的旱船,如颐和园清晏舫、避暑山庄云帆月舫,都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儆诫之意。其中颐和园的清晏舫乾隆时称“石舫”,乾隆在《御制石舫记》中说他建此石舫之本意,“非徒欧米之兴慕也”,意在“凛载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这里,欧,指宋欧阳修之画舫斋;米,指宋米芾之嗜石。
1700296018
1700296019
寺庙园林中的旱船,则有超渡众生到彼岸世界的宗教意义。
1700296020
1700296021
1700296022
1700296023
1700296025
静读园林(第二版) 五、庭院深深深几许
1700296026
1700296027
清初的苏州人沈复发表过关于庭园曲折藏露的精辟见解:
1700296028
1700296029
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小中见大,大中见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沈复《浮生六记》)
1700296030
1700296031
沈复道出了中国园林建筑布局的基本特点。
1700296032
1700296033
中国园林建筑布局有规整式、自然式和混合式三类,但其呈现出来的建筑之美,都“为群屋之联络美,非一屋之形状美也”(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李泽厚《美的历程·建筑艺术》),不同于欧洲或伊斯兰以及印度建筑的耸立孤高。人们经常把建筑比作音乐,拟之中国园林建筑是很恰切的:其平面纵深空间的建筑组合用不同的形状、大小、敞闭的对比、阴暗和虚实等,步步引入,直到景色的全部呈现,达到观景高潮后再逐步收敛而结束,这种和谐而完美的连续性空间序列,犹如一个乐章接着一个乐章,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乐律美。
1700296034
1700296035
私家园林都在咫尺天地里做文章,所谓“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入园林唯恐一览无余,因而十分注意巧妙地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分割、转折、封闭、围合,以达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艺术效果,获得曲折幽深、藏而不露、含蓄蕴藉的神韵。
1700296036
1700296037
“人从情感上来说,更倾向于变动的曲线,因为它更‘自然’,符合人心理上的节奏。在未经过人们改造过的自然界是没有直线的,比如海洋的波涛、起伏的山脉、天上的浮云、摇动的花木,都没有平直的线条,没有生硬的对比。大自然都统一在各种曲线的和谐美的气氛之中。”(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袁枚也说:“揉直使曲,叠单使复。山爱武夷,为游不足。扰扰圜圜,纷纷人行。一览而竟,倦心齐生。”(《续诗品·取径》)
1700296038
1700296039
障景乃“隐秀”之法,是使景物深藏勿露的重要手法,或以一山当门,或以垣墙阻隔视线,或以窄巷作过道,景色明暗交叠、宽窄相间。原拙政园、今留园的入口处理是一佳例。
1700296040
1700296041
1700296042
1700296043
1700296044
柳阴路曲(拙政园)
1700296045
1700296046
以结构精巧取长的留园,根据生活需要围隔成4个不同的景区,全园又分割成30多个大小不等的空间,组成一个个精雅的“园中园”,并以700多米的长廊将全园各景区连结起来。东部建筑群从五峰仙馆到仙苑停云楼,密密层层布置了数十个大小不同的建筑与庭院,回廊九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处处花木扶疏,奇石嶙峋,人行其中,幽静深邃,仿佛千门万户,移步换景,令人恍惚迷离。“景贵乎深,不曲不深”,即使分割而成的小景区,也会再度分割,如东部揖峰轩小院落,用房屋、廊、墙、门洞等建筑,将长仅仅29米、宽15米的空间划分为六个大小不等的空间,缀以湖石,植以花木。
1700296047
1700296048
被称为“小园极则”的网师园,以中部水池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但集虚斋、五峰书屋、殿春簃、琴室、露华馆等建筑前均根据景境主题布置成各具特色的小庭园,或以门洞相连,或以墙垣相隔,伴随着“柳暗花明”的新鲜感和神秘感移步换景。
1700296049
1700296050
醉白池内园,庭院相接,亭台错落,长廊回环。堂、轩、亭、舫、榭、池组成了主体建筑群,有池上草堂、玉兰院、雕花厅、四面厅、束鹿苑、卧树轩等十景。
1700296051
1700296052
扬州小盘谷,占地虽小,但以水池、山石、花墙、楼阁围合成东西两园,西园有“九狮图山”,山下有洞,洞出西口,有池水一泓,池上架石梁三折。池西一水阁凉厅,三面临水。山洞北口,临水设“踏步”,石上嵌“水流云在”。进墙南“丛翠”桃门,为东园,南有凉厅三间。园景在幽深、开朗、高峻、低平的节奏中展开,小中见大。
1700296053
1700296054
济南万竹园三套院落、十三个庭院、一百八十六间房屋,还有五桥四亭一花园及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园内曲廊环绕,院院相连,楼、台、亭、阁参差错落,结构紧凑,空间一环扣一环,庭园一层深一层,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景意。
1700296055
1700296056
岭南梁园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一体,组景不拘一格,有风格各异的园林群体,“平庭”、“山庭”、“水庭”、“石庭”、“水石庭”等;“草庐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异其趣;“石斋寄情”、“砚磨言志”、“幽居香兰”、“庄宅遗风”之景格调高雅,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加上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
1700296057
1700296058
皇家宫苑面积大,为避免一览无余,巧妙地采用分割、围合、对比等艺术手段,根据功能的需要及地形特点划分若干景区,每一景区再划分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圆明园景区多达150多处,主要有“圆明园四十景”、“绮春园三十六景”等,主题突出、景境多样,大多以“园中之园”出现,以筑山或植物配置作障隔,又以曲折的河流和道路相联系,很自然地引导游人从一景走向另一景。营造出旷奥、对比鲜明而又处处柳暗花明的境界和幽深感。
1700296059
1700296060
清代以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山林野趣的大型园林“静宜园”,分内垣、外垣、别垣三部分,占地约153公顷。内垣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宫殿、梵刹、厅堂、轩榭、园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势,成为天然风景的点缀。外垣地势开阔而高峻,建筑物很少,以山林景观为主调。别垣内有见心斋和昭庙两处较大的建筑群。园中之园见心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斋后山石嶙峋,厅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环境幽雅。
1700296061
1700296062
颐和园分宫、苑两大区: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寝宫、戏楼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体,以“仁寿殿”为主,分为由宫门、仁寿门、南北配殿、南北九卿房等组成的“垂帘听政”宫室部分和由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怡春堂等殿堂组成的寝宫和休憩宫室部分。苑区在万寿山前、后。前山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湖山联属,长堤绿荫,配以金碧辉煌的园林建筑,开朗而有层次,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增加层次和深远感,克服了万寿山山形平滞、单调的缺点。在万寿山居中部为“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成为总绾整个前山和昆明湖全局的构图中心,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728米长廊与之相呼应。后山开溪河以发挥东西纵长的深远特征,加强深度感,所以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后山山麓河道蜿蜒,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造园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沿山林木蓊郁,山径曲折,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谐趣园就是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曲廊连接厅、堂、楼、榭、亭、轩,垂柳修竹掩映其间,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迭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
[
上一页 ]
[ :1.7002960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