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12523e+09
1700312523
1700312524
1700312525
1700312526
1700312527 第二层平台上的建筑遗迹。
1700312528
1700312529
1700312530
1700312531
1700312532 第三层平台上方岩壁的『清可轩』题刻,为乾隆皇帝手迹。
1700312533
1700312534 在赅春园西侧还有一组建筑遗址叫“味闲斋”,属于建在山谷里的一组院落式布局,从现场看,里面也是根据自然地形组织成两个不同标高的平台,场地中尚保留有柱础等建筑遗址。
1700312535
1700312536 记不得是哪位先生说过:山地建筑所追求的风景可用两个字概括:一旷,一奥。信然。
1700312537
1700312538 应该找个闲暇时段再来,带本线装的唐诗集,端杯茶,坐在大门里侧的藤椅上,或对着南侧的风景发呆,或闭着眼睛听附近的鸟叫。摆在桌上的诗集就会慢慢地散发出诗意,带人走进古诗的意境;也许你会说:诗集是装装样子的,在这里谁还会读那种东西。
1700312539
1700312540 暑气烦热,前两天下的雨水经这几日阳光一照,湿气都从地面上返到空气中,使空气的湿度增高,令人很不舒服,身体里有汗也排不出来。
1700312541
1700312542 中午小憩后翻看《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1)其中一首题为“新春游万寿山报恩延寿寺诸景即事杂咏”的诗中写道:
1700312543
1700312544 湖水昆明蓄已多,雪消冰解涨新波。林丞又怨艰疏泄,守例真工奈汝何。
1700312545
1700312546
1700312547
1700312548
1700312549 北京城水系与引水系统示意图。〔来源:胡东初(Hu Dong-chu)著The way of the virtuous,新世界出版社〕
1700312550
1700312551 诗后有一段注释:“昨年,司苑囿者每怨湖宽水少不足济用,及秋冬雨雪沾足,亟命储蓄。兹春融冰解水势颇壮,有司又恐溃堤,有增筑之议。蚩蚩之见,故难与之论是非也。”述及了清漪园时期在拓宽西湖之后,昆明湖的蓄水功能是有了,但有关官员又怕蓄水过多水势会冲毁堤坝,所以才有加高东堤的建议;搞的乾隆很是烦闷。
1700312552
1700312553 实际上,为了防止这种不利局面出现,乾隆曾命人在东堤上修建了一座可以调节昆明湖水位的水闸,当水位过高时,可以将湖水经过水闸放到附近的京河里。这座水闸被称作二龙闸,现在保留有水闸遗址。
1700312554
1700312555
1700312556
1700312557
1700312558 由东堤上的平桥看下方的八字桥,原来设有调节水位的水闸——二龙闸。
1700312559
1700312560
1700312561
1700312562
1700312563 两桥之间的景观,依然可以看到连接昆明湖和墙外水系的泄水管。
1700312564
1700312565
1700312566
1700312567
1700312568 作者给三队小院里的猫儿速写。
1700312569
1700312570 “二龙闸”距离我们居住的三队小院很近。如果在颐和园东侧围墙外面找,可以发现石制围墙的下部与外部京河的交界处有一道圆形拱券,拱券上方有“二龙闸”三字。如果在颐和园东侧围墙的内部看,出了颐和园食堂的过道门折而向南,沿着东堤走不多远就可以看到在东堤和东侧院墙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道,水道上架着两座小桥:架在东堤上的为两孔平桥,架在两者之间的是两孔的八字桥。现在,当年的水闸铁制构件已经难觅踪影,石桥的侧面也长满了藤本植物,但这个当年的水利设施遗址却保留了下来。
1700312571
1700312572 由于两孔的八字桥部分位于东堤平桥的下方,如果想仔细观赏就得顺着一段台阶绕到东侧低于八字桥的平面上,上上下下地有点麻烦,使得跟着导游游览的游客并不会留意这个地方。倒是有时看到几个老人会依着上面的桥栏对下面的遗址指点一番。
[ 上一页 ]  [ :1.7003125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