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12717e+09
1700312717
1700312718 在九卿房的侧面发现次间的屋面的确比较平缓,工匠在正间和次间的交接部位留出了一个窄缝,并对硬山屋脊的端头部分做了相应处理。由此打消了测稿有误的疑虑。
1700312719
1700312720 实际上,测绘的现场部分已经进入尾声,再过两天这拨儿学生会赶回学校画机图,接着会有第二拨儿学生来现场测量。因为小孩中考成绩已经下来,有些事得与家人商量处理,故决定明天即离园返津;向留守的老师们告辞时也说明:处理完家事后再回来。
1700312721
1700312722 晚饭后一人从三队的东角门进园,时间在8点钟以后。
1700312723
1700312724 此时的颐和园已经十分清寂,文昌阁附近喧闹的人流已经退去,只剩下三三两两散步的附近居民;由仁寿殿东侧院到文昌阁之间的出租店铺大部分已经关门休息,也有几个值班的老人坐在门前的板凳上乘凉,知春亭附近的岸边有几个垂钓者做着最后的努力。
1700312725
1700312726 在知春亭西侧岸边选了一块方形石块坐下,漫无目的地向四周浏览,远处有一艘渐行渐远的快艇,在湖面上激起一条漂亮的灰白色弧线。脚下是水面拍打岸边的、有节奏的响声。晚风轻拂,只是缺少一轮明月了,转念一想:人生事又怎能求全呢!
1700312727
1700312728
1700312729
1700312730
1700312731 东堤上欣赏暮色中的万寿山与昆明湖景色。
1700312732
1700312733 离开知春亭后又往玉澜堂方向走了几步。这时的玉澜堂大门已经关闭,但大门左侧的窗户上还闪亮着一片黄色灯光,灯光透过细碎的窗棂渗出,凸显出古典性图案的剪影效果。
1700312734
1700312735 玉澜堂的西侧有几处向湖面凸起的平台,构成了“九道弯”小路上的曲折与变化,此时,无论是可以拍摄“古装照”的平房(东为藕香榭),还是两层的“夕佳楼”,都已经沉睡下去,掩映在一片剪影之中。往乐寿堂方向眺望,只有门外码头上方的拱形灯柱显得十分夸张和孤立,慢慢地也掩映在一片暮色之中。
1700312736
1700312737 眼前的人工景物都慢慢地消隐在夜色之中,如同曾在这里上演的一段段近代史,一个个曾经粉墨登场又慢慢退场的历史人物。
1700312738
1700312739 当我回到住地的小院时,一只黄猫正在横穿院子,然后跨过西北角的院墙后消失不见了。尽管不是家养的猫,但它对小院里的人和颐和园里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也许它们早把自己看成是这个园子的主人吧。
1700312740
1700312741 奇怪的是今天它在转身离去前警觉地回头望了一眼,黑夜里就多了两道光柱,两个光点。
1700312742
1700312743
1700312744
1700312745
1700312746
1700312747 颐和园测绘笔记
1700312748
1700312749
1700312750
1700312751
1700312752 颐和园测绘笔记 [:1700311518]
1700312753 颐和园测绘笔记 二〇〇六年测绘笔记——7月23日—7月29日
1700312754
1700312755 颐和园测绘笔记 [:1700311519]
1700312756 14 花承阁遗址,宜芸馆,玉澜堂
1700312757
1700312758 (2006年7月23日,周日,阴转雷阵雨)
1700312759
1700312760 在家里待了一个星期,听还在颐和园带队的年轻老师说,第二拨学生的测绘工作已经开始,去韩国参加学术会议的老王老师也已回国并住在三队的小院里,不觉心动,便决定再去颐和园住几天,也可以把想拍而没拍的地方拍完,未能细看的地方仔细品品。
1700312761
1700312762 下火车后乘地铁到宣武门站下,将前段时间在颐和园拍摄的、已经冲洗好的幻灯片取了出来,然后继续乘地铁抵达西直门,出站台后转乘13号线轻轨至五道口,再打车到三队大门附近。折腾到住地时已近中午,把在宣武门附近超市买的熟食和辣酱等分给几个年轻老师,随后与他们一起去食堂打饭。
1700312763
1700312764 一会儿老王回到宿舍,寒暄几句后告知:“我下午要返回天津,处理一个出版社的约稿。”看来很难有机会住在一起聊天了。
1700312765
1700312766 对于“韩国以风水为题申遗”的结果,只告诉我“因为会议上众多代表的反对而作罢”。由于风水问题牵涉的方面很多,造成鲜有人去做真正的研究,而一旦国际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国内的学术界又很着急。而在北美一些国家,“风水”和“易经”等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成为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 上一页 ]  [ :1.7003127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