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13787
瞩新楼建筑由院内看是两层楼,是谐趣园中唯一的二层建筑;在围墙外面看则是一层,并不引人注目,主要是围墙外的山坡路与园内地势有一层左右的高差。仔细研究这栋建筑的设计手法,可以发现古人在处理山地建筑上的高超技巧。后来发现一张天大学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画的测绘图,测绘的就是瞩新楼的东立面,看来这里很早就已经引起一些研究园林建筑的学者的注意。
1700313788
1700313789
这张画画到下午5点半左右,有些游人围观,也碰到测量谐趣园北侧玉琴峡的一些同学,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测绘谐趣园北侧的霁清轩,由于下午霁清轩内有接待任务,才临时决定测量这里的。快画完时,遇到下班的谐趣园职工,其中有在涵远堂工作的几位女子,她们告诉我,上午曾经看到我画瞩新楼,下午还在园内找过我;有一女子要拍画面,便随缘。
1700313790
1700313791
赶回三队食堂院子时,食堂还未开门,这时的大院显得很空旷,主要是停在院内的小汽车都开走的缘故:食堂对园内职工仅开早、午两餐,下班后的职工都赶回家里吃饭,晚餐只对我们这些没地方好去的师生开饭。
1700313792
1700313793
在院内徘徊时发现自行车棚附近的猫群,原来已从三队的办公小院转移到这里安家。一只黄猫像认识我一般地走过来,随即带动许多小猫出来,与黄猫在地上玩了一会儿,只是身上没有带食物喂它们。
1700313794
1700313795
夜幕降临后,颐和园里的游人和锻炼的市民逐渐散去,偌大园子的真正主人是这些野猫,想想它们真的很幸福。
1700313796
1700313797
(1) 田茜、张学军等编著,《十个人的北京城》,华夏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91页。
1700313798
1700313799
(2) 《建筑学报》,1955年第1期。
1700313800
1700313801
(3) 汪季琦,《回忆上海建筑艺术座谈会》,《建筑学报》,1980年第4期。
1700313802
1700313803
(4) 梁思成“文革交待材料”,1969年1月10日,转引自朱剑飞主编《中国建筑60年的历史理论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第86页。
1700313804
1700313805
(5) 夏路、沈阳,《访问汪季琦》,转引自上书,第87页。
1700313806
1700313807
(6) 于光远,《忆彭真二三事》,《百年潮》,1997年第5期。
1700313808
1700313809
1700313810
1700313811
1700313813
颐和园测绘笔记 23 谐趣园,霁清轩
1700313814
1700313815
(2011年7月8日,周五,晴)
1700313816
1700313817
早饭后带着画具到玉澜堂和长廊附近转了转,景物虽然可以入画,但游人太多太嘈杂,根本无法享受画画的乐趣。从乐寿堂北面的山路上山,又转到谐趣园宫门。进园后先选了涵远堂后面山坡向下的俯视角度,又觉得景物太复杂而放弃;后来选择兰亭(御碑亭)东侧的拱廊下由西向东看的视点,此处的视线层次丰富,近景左侧是兰亭一角和由西向东的溪流,中景是涵远堂的西面以及与北侧湛清轩的连廊,而且附近没有空地,不会有太多的人围观。于是,我把马扎安置在游廊与溪水间的一小块地方作画。
1700313818
1700313819
画水彩画得准备清水,当找不到清水时便用湖水、河水取代。
1700313820
1700313821
在颐和园作画时,一般先在食堂准备一瓶清水带着;当忘记带水时,只能就地取材,寻找附近的水池打水。这时不仅需要盛水的水罐,还需要一条较长的绳子,因为水面与岸边多有一段高差,并不是俯身就可以够到水面的。
1700313822
1700313823
1700313824
1700313825
1700313826
在知春堂平台西望景观,可借万寿山东麓为远景。
1700313827
1700313828
1700313829
1700313830
1700313831
写生时所选画面:近景为游廊和兰亭,远景为涵远堂,可见建筑密度之高。
1700313832
1700313833
早年在农村学农时,水井打水的经历在这里可以派上用场,大致的要领为:先把系好绳子的水罐扔进水里,然后通过摆桶、吸水、上提等动作把水罐提上来。虽然,这种打上来的水不如接来的自来水洁净,但也可解“不时之需”。在谐趣园中作画时多采用这种办法取水。
1700313834
1700313835
1700313836
[
上一页 ]
[ :1.7003137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