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13984e+09
1700313984
1700313985 食堂的晚餐安排在晚上6点,看看时间不早了觉得应该往回走。离开前看到一些男同学在八角亭中正在测量建筑剖面上的一些尺寸,架好梯子后老师先上去绑了安全绳,然后一名学生爬上去垂尺测量,研究生小李在下面读皮尺上的数据。
1700313986
1700313987 后来一位在这里测绘的学生对我说:“以后来怀旧,想进大门都难;只能希望我们班上某位同学能做到副总理以上的职位了。”
1700313988
1700313989 晚饭时与小王老师、阿龙在食堂喝了几瓶啤酒,回到住地后又坐在院内的大木桌周围聊了一会儿天,后来看到同学们要在桌子上整理测稿,就回到床上早早躺下休息。
1700313990
1700313991 夜里醒过多次,天气很是闷热。
1700313992
1700313993
1700313994
1700313995
1700313996 颐和园测绘笔记 [:1700311531]
1700313997 颐和园测绘笔记 25 鱼藻轩,西所买卖街,大船坞
1700313998
1700313999 (2011年7月10日,周日,阴转晴)
1700314000
1700314001 原来听说今天阿龙等要用仪器去测绘万寿山西南角的石舫,本想搭他们的小车过去,不想吃完早饭才见到阿龙的影子,等他吃完还得一段时间,为了多些时间游园就一个人背着画具往那边去。
1700314002
1700314003 沿着昆明湖湖边溜达的过程中,也发现些可以作画的地方:长廊沿线是很难作画的,游人是走过一拨又来一拨,两边的座椅上也多坐着走累休息的游人,加之导游介绍的喇叭声,如同农贸市场般嘈杂。仅仅在长廊西段、画中游东北角看到一个小院(云松巢)的垂花门可以入画,这里游人稀少,猜想有夕阳照过来时的光影效果会更好,适宜用水彩颜料来表现。
1700314004
1700314005 如果沿着长廊由东向西走,过了秋水亭不远就可以看到一个突出于昆明湖湖岸的三开间开敞式建筑,目前作为游览昆明湖的游船码头使用。从这里驶出的游船,经过龙王岛后停泊在十七孔桥附近的码头上。这样,既可以节省游人的体力,也可以提供一些从湖上欣赏两岸风景的机会。这个被称作鱼藻轩的单层建筑在清漪园时就有,为昆明湖上的点景建筑,在一些以万寿山为主景的全景照片中可以发现这座水边建筑。
1700314006
1700314007 从排云殿前的码头西望,可以看到这样几个风景层次,其一是相隔一段水面的鱼藻轩建筑,其二是西堤和西堤左侧的桑苎桥,最后一个层次是位于两栋建筑之间的玉泉山和更远处的西山。如果站在鱼藻轩内向西看,这里则成为饱览西山的一处绝佳地点:建筑西侧柱间和柱间上方的额枋、雀替正好框出一个景框,景框内是隔着一片湖水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多檐塔,这里也成为古典园林中借景手法的一个典型范例。
1700314008
1700314009 驻足湖边,想起这里是王国维辞世之处,不由泛起几分伤感。
1700314010
1700314011 民国年间(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这里投水自尽,对其死亡原因的种种猜测,据说已有28种之多。
1700314012
1700314013 王国维一生的学术成就斐然,其中尤以甲骨文、考古学和戏曲史为巨,其中对甲骨文和传世金文的研究成果,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向前上推了近千年,他也因此被誉为甲骨学的祖师级人物。但对普通文化人有影响的还是其《人间词话》和一些美学论述,令人耳熟能详的是作者借用宋人词章概括的三个“为学境界”:
1700314014
1700314015
1700314016
1700314017
1700314018 从昆明湖中看鱼藻轩,建筑成为打破昆明湖北岸单调岸线的点景建筑。
1700314019
1700314020
1700314021
1700314022
1700314023 鱼藻轩内西望景观,可以看到远处的玉泉山,是古典园林中借景手法的典型案例
1700314024
1700314025 第一个层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表达学者因找不到方向而产生的彷徨与苦闷。第二个层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明当找到研究方向后,学者们要有毅力和耐性坚持下去,要耐得住贫寒和寂寞。最后一个层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事物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后,你会发现“一法通”而“百法通”,对所研究的内容和本质有豁然开朗之感。
1700314026
1700314027 只是在现在社会、这个以“效益”和“指标”评价学者水平的体系下,估计是很难产生王国维那样的学人了。
1700314028
1700314029 在同代人的评价中,王国维曾作为“有希望的”旧式学者的代表,胡适在1922年8月28日的日记中说:
1700314030
1700314031 现今的中国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化了,罗和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
1700314032
1700314033 对后世学人来说,检视王国维的一生成果,曾有人感叹: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
[ 上一页 ]  [ :1.7003139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