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14047
位于石舫和石丈亭之间的寄澜堂为四开间,在过去是一个很重要的船码头。由于帝后游览昆明湖的大龙船不能通过附近的荇桥和后溪河东端的半壁桥,而必须改乘画舫才能继续前行,从水上游览西所买卖街和后溪河,这里也就成为由大龙船换乘画舫的“船站”。有时,帝后等会在寄澜堂内小憩,稍作停留,故而在这栋建筑内还设有一间值房供侍卫和首领太监们使用。
1700314048
1700314049
1700314050
1700314051
1700314052
西所买卖街东侧的几栋建筑:小有天和延清赏楼。
1700314053
1700314054
清漪园时期,现在临河殿附近建有密度更高的临河建筑,被称作西宫门买卖街或西所买卖街。其位于石舫以北直到宿云檐城关的湖岸之上,与后溪河买卖街一河两街的形式不同,这里采用了一河一街的布置。慈禧重修颐和园时,没有恢复西所买卖街,而是改建成现在的布局形式。
1700314055
1700314056
连续画了三天画感到有些累,今天不想画太复杂的建筑,只想换种绘画的题材,轻松一点的。
1700314057
1700314058
尽管已徘徊到石舫附近,围着这栋水上建筑转了一圈也没有画兴;这样的石头房子画不好就会被细节吸引,结果会画得很细碎。又沿着船坞附近走了一圈,后来在临河殿北侧找到一个突出于水面的平台,决定在这里以大船坞为背景画张风景画,近景和中景是水中盛开的荷花。后来想一下这里实际上是原来西所买卖街的中心位置,也许是西太后等人舍舟登岸的小码头。
1700314059
1700314060
这个码头平台很小,只能放下五六个人。
1700314061
1700314062
1700314063
1700314064
万字河和大船坞。 在西所买卖街遗址上所作写生:近处为万字河,远处为万字桥和大船坞。 刚到这里时,平台上有个中年汉子在垂钓,待了一会,问我现在的时间后收拾东西离开,他自己说早上6点多就来了,看他的水桶中只有几条钢笔长短的白莲,神情很是满足地离开,感到如果把绘画也看成像钓鱼一般的活动和爱好,而不去计较绘画的得失,应该是件很快乐的事。
1700314065
1700314066
画得还算顺利,虽不时有年轻人带着小孩来观看,但因平台面积实在太小,容不下几个人,对我的干扰亦不大;还有人认为我是“走江湖”的,开口就是“这画卖不卖”、“多少钱”之类的话,对此还得解释几句。有个小女孩跑过来几次,看她不像游人就与她聊了聊,她告诉我她父母租了附近的摊位在这里做生意,晚上就住在园子里。
1700314067
1700314068
时近中午,当我收拾完东西准备离开时,在路上碰到阿龙和小朱、小吴扛着仪器和梯子从石舫方向往船坞方向走,真想不到会在此时此地碰到他们。得知他们要把梯子等物件送到船坞测绘点时,就帮着他们拿仪器,并随着他们把梯子搬到船坞东面的院子里。
1700314069
1700314070
在院里绕过一些正在吃午饭的工人,经过院子西北角的空地绕到船坞的西侧内部。
1700314071
1700314072
借着等他们去里面送梯子的空当,得以仔细地观察和了解船坞的内部空间。
1700314073
1700314074
船坞内的屋架很高,还保留着当年留下的、刷有红色油漆的“门”字形木构架,使室内散发出一种暖色调;半封闭的室内中间是与外部相通的湖水,水中停泊着几艘带顶篷的机动船,现在船坞的东部设有一个游船码头,这几艘船也许是为特殊情况准备的。
1700314075
1700314076
清漪园时期,大船坞仅有正对万字河水道的一间,现在的三开建筑,左右两侧都是光绪时期扩建的。
1700314077
1700314078
大船坞的水池四周设有一圈一米多宽可以行人的边沿,在里边行进只能走在这种石台上,看着脚下湖水涌进涌出的样子,感觉上还是需要些胆量,一旦落水不仅摔得不轻,而且极有可能溺水,这里与鱼藻轩附近一样,水面下充满淤泥。
1700314079
1700314080
在船坞里外拍了几张照片,等他们出来后就一起乘阿龙开的汽车回到三队食堂。
1700314081
1700314082
下午的天气由上午的漫阴天变成大晴天,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午休后觉得有些累就没再进园子画画,在住地院子中间的大木桌上翻看带来的研究生写的小论文。
1700314083
1700314084
住地的室外环境已有很大改善,颐和园管理处特地做了一个三米来长的木桌放在院里,还在桌子上空拉了一条挂灯泡的电线,在厕所建筑的西墙上钉了一块白色板子,晚上讲课就可以把投影打到墙上。没人讲课时桌子两边也坐满了学生,大家整理测稿和聊天,很有集体生活的气氛。
1700314085
1700314086
晚饭后进园子闲逛,想找找明后两天可以画画的地方。在大戏楼西面的上山路上看到两边的屋顶变化很奇妙,有很多飞鸟在建筑的上空徘徊。过去在北京城里生活着许多雨燕,它们往往栖息在民居建筑的屋檐下、古建筑的屋檐下和大树中,近些年城市中平房数量减少,古建筑的屋檐下加设防护网,特别是城内树木的砍伐等都影响着雨燕的栖息,在古城中已经很少看到这种成群的燕群了。
1700314087
1700314088
面对这些很难见到的雨燕,得了一副对联的上联——真格山上憩夕阳云绕燕双逸,一时未对下联,总要与颐和园的景物贴合为妙。
1700314089
1700314090
在宜芸馆北面的廊道里看到一个艺人在摆弄身边的各种乐器,边拉边唱,实际上此时游人已经散得差不多了,颇得自娱自乐之趣。
1700314091
1700314092
在知春亭附近停留较久,坐在知春亭柱子间的横板上,听着旁边吹笛艺人吹出的各种小曲,感到白天的暑热正在慢慢散去。现在晚上颐和园的主要景区要清场,8点半以后路边的喇叭会连续广播几次,至9点前后,主要景区内的游人和居民都会离开文昌阁以北地区,据说夜里文昌阁的大门会落锁,很有古代城门的作用了。
1700314093
1700314094
出了文昌阁大门就走在昆明湖的东堤上,可以通往新建宫门,这时看到日头落山,消隐在西面玉泉山一带蓝灰色的雾气中。
1700314095
1700314096
回到住地,翻看有关王国维就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前后的一段历史。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北平城,既有活跃于北京大学的一批文化学者,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催生了《新青年》杂志和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又有一批坚守传统的清华国学院导师,以梁启超、王国维、章炳麟等为代表,并影响到后来的吴宓、陈寅恪等学者,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的一道文化风景,一批新旧共存的学者群。
[
上一页 ]
[ :1.7003140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