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14234
1700314235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藏的样式雷图纸和烫样,是由中国营造学社移交的……林洙女士还向我们介绍:建国初期藏有不少烫样,后来在历次运动中,放置烫样的地方多次搬迁,加上个别有权有势的人并不认识烫样的价值,就把他们当成小孩玩厌了的积木一样丢弃了。如今幸存的少量图档,全是有识之士想方设法保护下来的。(3)
1700314236
1700314237
近来画画觉得工具摆得是否顺手很重要,现在多是坐下来画,往往把马扎当成放水彩盒的地方,身体下面再找几块砖块或石头垫一下。在这里,就找了两块石板当坐垫。
1700314238
1700314239
画面中位于中景位置的山墙是引镜的外墙局部,实际上,这座建筑是一座勾连搭式建筑,是两栋三开间建筑并联在一起,现在作为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小食品的商店,在饮绿亭的南侧水面上还可以发现一条废弃的木船;画面前景的石桥下面是谐趣园湖流往东宫门外水系的一部分,由于在东宫门前月牙河与谐趣园之间的河道已经被后建的建筑所分隔,人们已经无从感受这条水系的完整。从目前保留在国家图书馆内的样式雷图档《谐趣园全图添修桥座开挖河桶船坞》来看,有一段说明文字在后面提到:“引镜东南小木板桥,大船坞七间,若干值房为当时刨山脚所添建。”从图上看,这条水道也一直向南延伸。
1700314240
1700314241
1700314242
1700314243
1700314244
样式雷图档之一,清代定东陵地宫烫样,现藏清华大学。(来源:展板翻拍)
1700314245
1700314246
1700314247
1700314248
1700314249
样式雷图档《清漪园地盘图》,现藏国家图书馆。(来源:展板翻拍)
1700314250
1700314251
在另一张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的《清漪园地盘图》上也可以发现整个水系的贯通;当时整个园中水系是贯穿成整体的,这条水系向南与东宫门前金水桥下的水系接通后又继续向南流,直到位于文昌阁东南角的水闸下,然后流出颐和园。
1700314252
1700314253
只是这条水系后来出现阻断,在光绪时期,谐趣园湖中的水道已经与东宫门外水系出现隔绝,变成两段水系了。东宫门外影壁前的一段水道被称作月牙河。
1700314254
1700314255
不知是何原因,在谐趣园中画的几张画都有些颜色偏暖,也许是心绪柔和的缘故吧!
1700314256
1700314257
从水系上讲,颐和园中有五个湖,分别为:大湖、养水湖、西湖、后湖、谐趣园湖。一般游人很难游览的是养水湖和西湖。这次测绘点离住地较远的地点不仅有西堤上的六个古桥,还有位于养水湖南岸的畅观堂。这些测绘点距离文昌阁附近食堂和住地都很远,走陆路来回近一个小时,后来测绘老师与颐和园管理处协商,中午派一条机动船给这些同学送午餐;据团委小王讲,船走水路距离是近了,但也会遇到各种问题,由于测绘点附近没有人工码头,水岸附近又多水草,船上的螺旋桨一旦被水草缠住,船就不走了,有时距离岸上只有几米也靠不上去,很是急人。
1700314258
1700314259
后来与测绘西堤六桥的同学聊天,得知他们每天去西堤也是走水路,先在十七孔桥以南的码头乘游船,坐到景明楼码头下船,可以节省许多体力和时间。
1700314260
1700314261
来颐和园多次,但到畅观堂游览的次数不多。
1700314262
1700314263
下午阿龙要去畅观堂送测绘仪器。3点左右就随小王、小阎一起搭车过去,他们计划去那里拍照,我则想详细了解一下畅观堂的布局情况,有时间再画张画。汽车先沿着昆明湖路往南,然后转向西边的一条简易道路,拐了几次才开到颐和园西门。
1700314264
1700314265
畅观堂的主体建筑位于一个五米左右的土丘上,土丘四周有用黄石堆砌的台阶和假山,四周和山上生长着杂树和花草,显得很清幽。在山下与王、阎二人分手,我去山上选点,他们去西湖附近照相。
1700314266
1700314267
山上的主体建筑呈“U”字形,东面开敞,其他三面都有建筑,建筑之间用游廊相连。这组建筑在乾隆时期就有,那时清漪园没有西侧围墙,在建筑中既可以欣赏湖景,也可以看到附近农夫耕作,后一目的更强些。乾隆曾在这里召集大臣举行“观稼诗会”,兴盛一时。他在《畅观堂口号》一诗中写道:
1700314268
1700314269
畅观岂为观佳景,都在水田陆亩间。一雨油然生意勃,心诚慰更放应闲。
1700314270
1700314271
可惜的是,在光绪十四年(1886)以后,为了加强宫苑的防卫,慈禧命人增修了围墙;目前颐和园的西侧已非大量农田,游人到此也已很难体会几百年前的意境。从史料上看,原来土山的东西两侧还有睇佳榭和怀新书屋,慈禧重修时未照原样重建。
1700314272
1700314273
在这里往北眺望,只看到眼前的大片芦苇和远处的西堤,由于雾气蒸腾,只能看到更远处的万寿山轮廓。如果仔细分辨,可以分辨出西堤上的镜桥,看到位于方拱桥身上的攒尖顶八角亭。在西堤六桥中,除了玉带桥的形式比较特殊外,其他的五座桥都具有一些相似性,都是在三折桥身上又加设有不同形式的桥亭,以重檐顶居多,有攒尖、歇山、卷棚等不同样式。尽管西堤是乾隆仿造杭州西湖上的苏堤建造,但比之苏堤桥梁的交通功能,这里的桥梁具有更多的点景功能。
1700314274
1700314275
据说镜桥是根据李白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命名,乾隆的诗咏则说明了“人在赏景,人在画中”的意境: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
1700314276
1700314277
先在主体建筑附近转了一圈,没有看到测绘的同学,也没有看到让我心动的景点,后来在土山与湖面之间的小路上选到视点:画面上可见三个建筑,与视线基本平行的有两栋,画面上方有一栋,中间有棵穿插上下的老树。
1700314278
1700314279
尽管我坐的地点在一条小路的边上,但游人稀少,少量的背包客也是看一眼就走;只是这里靠近湖边,苍蝇和蚊虫很多,不时地在皮肤上涂抹些风油精才能坚持一会儿。
1700314280
1700314281
画到快收工时,有一个老师模样的中年女子和两个女学生从山路上下来,一名女孩借我画笔摆姿势拍照,同伴说:“把你留下给老师当书童吧!”另一人接道:“那还不是试用两天就退回来。”言辞有趣,如同《聊斋》中人物的对话。
1700314282
1700314283
下午5点半以后随着阿龙的车回去。
[
上一页 ]
[ :1.7003142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