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21188e+09
1700321188
1700321189 敌台即是骑墙的墩台,高出城墙之上,有两层、三层的。守城士卒可居住在里面,并储存武器、弹药以抗击来犯的敌人。这种骑墙敌台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名将戚继光所创建。在他的一篇《练兵实纪》中对创建敌台的经过和修筑方法以及用途等都说得很清楚。他说先前的长城比较低薄,很容易倾圮。“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势不相救。军士暴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借庇。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则运送不前;如收贮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立。一堵攻溃,相望奔走。大势突入,莫之能御。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即险要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的方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两旁主客军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节节而制之。”
1700321190
1700321191 《明史·戚继光传》上也说,自从嘉靖以来,长城虽然已经修了,但是未建墩台。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现在从山海关到居庸关这一带的长城城墙上跨墙敌台,即是从戚继光开始,陆续修建的。还有一种敌台称作战台,规模较大,储存武器也较多。上面文献所记能住百人的就是这种战台。
1700321192
1700321193 烽火台 也称作烽燧、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等。汉代称作亭、燧,有时亭燧并称,唐宋称作烽台,明朝称作烟墩、墩台,等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如遇有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烽火台的形式是一个独立的高台子,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房等建筑。台子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与长城一样,有用土夯的,有用石块砌的,也有用砖石合砌的,等等。烽火台的位置大约有四种:一是在长城的两侧,紧靠长城;二是在长城以外向远处伸展的烽火台;三是在长城以内向王朝首都联系的烽火台;四是与相邻的郡县、关隘、军事辖区“镇”相联系的烽火台。大约每十里左右,选择易于互相瞭望的高冈、丘阜之上建立。
1700321194
1700321195 汉朝的烽火台在台子上竖立一个高架子,上面挂着一个笼子,笼子内装着干柴枯草,如果发现敌人来犯,夜间放火叫做“烽”。在台子上还堆放许多燃烟的柴草,白天燃烟,叫做“燧”,所以叫做烽燧。“烽燧”或“亭燧”的制度,除了文献记载外,自从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发现汉简之后,已经比较清楚了。
1700321196
1700321197 汉代竹简中说明烽燧建筑的有:
1700321198
1700321199 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二十三尺
1700321200
1700321201 二人削除亭东面,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
1700321202
1700321203 二人第一人△△△草涂内屋,广丈三尺五寸,积四百五尺,率人二百二尺五寸
1700321204
1700321205 说明烽燧人数和任务的有:
1700321206
1700321207 二月庚辰四人其一人常候,其一人疾其二人积薪十日,率日致△△△薪二里
1700321208
1700321209 己酉骑士十人,其一人候,人作百五十墼,其一人为养,八人作墼,凡墼千二百
1700321210
1700321211 从这两简中看出烽燧人数有五六人和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的任务必须有一人守望(简中的候),其余作修建,收集柴草等工作,还拿出一人专做炊事工作。
1700321212
1700321213 关于报警方面的有:
1700321214
1700321215 扁书亭燧显处,令尽讽诵知之,精候望,即有烽火亭燧回度举毋必
1700321216
1700321217 亭燧第远,昼不见烟,夜不见火,士吏候长驰相告,无燔薪以急疾为故
1700321218
1700321219 望见虏一人以上入塞,燔一积薪,举二烽,夜二炬火。见十人以上在塞外燔举如一人,须扬。望见虏五百人以上,若攻亭障,燔一积薪,举三烽,夜三炬火,不满二十人以上,燔举如五百人同品。虏守亭障燔举,昼举亭上烽,夜举离合火,次亭燧和燔举如品。
1700321220
1700321221 关于烽燧设备的有(居延汉简):
1700321222
1700321223 长杆二。皮置枲草各一毋阁。羊头石五百。布蓬三。楼堞四。汲荫二。木置衣三。夆垒三。枪四十。布表一。木椎二。大积薪三。弩长臂三。破釜一。小苣三百。鼓一。石戊二篇一。药盛橐四。
1700321224
1700321225
1700321226 具弩四皆破。芀马矢橐各一。芮薪木薪各二石。柱荳九。狗厅二。橐户三百。长椎四。瓦薁柳各二斗少。传二十。狗二。户上下合各一。长棓四。出火遂二具。沙马矢各二石。深目四。户关。贮水罂二。
1700321227
1700321228 从以上所举出土汉简二例中可以看出一个烽燧的守备器物和生活用品是相当丰富的。
1700321229
1700321230 烽燧自秦汉以后即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构成了长城防御系统的基层组织。相传一千多年,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700321231
1700321232 我国历史文献上记载烽燧情况较详。如宋代曾公亮等《武经总要》所引唐朝的烽式制度。大要分为烽燧的设置、烽燧的组织、烽火的种类、放烽火的程序、放烽火的方法、烽火报警的规律、传警、密号、更番法等九类。这些烽式制度大都从汉代烽燧制度中相沿而下,并逐步加以丰富而成。兹择主要的摘引如下:
1700321233
1700321234 唐法,凡边城候望,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三烽燧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
1700321235
1700321236 凡置烽火,置帅一人,副一人。每烽置烽子九人,并取谨信有家口者充副帅。往来检校烽子九人,分更刻望视。一人掌牒符,并二年一代。
1700321237
[ 上一页 ]  [ :1.70032118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