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21705
基础是一切建筑工程最重要的部分,基础一旦出问题,上层建筑也就有土崩瓦解之虞。塔是高层建筑,基础不好,整个塔也就不稳固。因此,历来建塔都十分重视基础工程。另外,许多塔下还有“地宫”,这就更需要把基础打好。
1700321706
1700321707
打好基础的方法,一般是夯打坚实的办法最为普遍,即把原来松软的基础用人工夯打坚实。在唐代以前,一般只有素土夯实,以后逐渐渗入了石灰和其他黏合物质。有不少的塔还采用了打桩的办法来加固基础,或是将二者相结合。还有不少的塔是建立在山岩之上,即把岩石凿平,在岩石基础上修建。有些塔用砖石、瓦块混合筑造基础。总之,必须根据地质、土壤等具体情况进行基础打筑工程。
1700321708
1700321709
过去曾有一种说法,说是塔有多高,基础就有多宽。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并不如此。不过这一说法,也说明了建塔基础工程的重要性,同时说明了基础夯打面积宽,对塔的稳固是有利的,但也不需要太宽。以西安小雁塔为例,此塔高50米,而基础夯打面积自塔中心向外才30米,大片夯土有2米深,外沿1米深,形似方船底。在方船形基础上,还施有一层木炭以防潮湿。其上用条石纵横相砌,在石条上才开始砌砖基。有些塔由于施工时基础未夯打坚实或是其他原因,引起基础下沉以致塔身倾斜,但是等到下沉稳定,倾斜也未出重心,却仍然经久不塌。如苏州虎丘塔,据说在建成之初,就已倾斜了,千年来却仍然屹立。
1700321710
1700321711
(三)搭架
1700321712
1700321713
过去曾有一种“拥土造塔”的说法,就是不用脚手架而是垫土修塔。小型的特别低矮的塔,可以用此办法。即用土垫成斜坡,人们从斜土坡上运送砖瓦、木石等材料,在土顶上砌筑塔身,但是修建高大的塔就不能用此法了,必须要搭施工脚手架才行。
1700321714
1700321715
修建木塔的脚手架比较简单一些,可以利用木塔本身的构架层层向上安装结构,而修建砖石塔的脚手架就要复杂多了,一般都得搭满堂架子,要搭两步、三步或四步。为了防止晃动,还要在塔身上留出横向固定的孔洞,把架子与塔身连结在一起。我们现在还可以看见一些古塔塔身上有规律性的孔洞痕迹,就是脚手架横木插入的孔洞。有些则用琉璃瓦饰把它们装饰起来,成了塔身的装饰。
1700321716
1700321717
在施工的时候,除了在脚手架上铺板运送砖石、灰泥、木料和瓦件等材料之外,还利用提升工具,如绞车、辘轳等,固定在架上,上下垂直运送。
1700321718
1700321719
传说有些聪明的工匠,为了节省架木,利用塔身的增高,在塔身上搭挑出凌空架子,充分发挥了其创造才能。
1700321720
1700321721
(四)造砌塔身
1700321722
1700321723
塔身是整个塔的主体,在基础和地宫造好之后,便要进行这一主体工程了。木塔、砖石塔、铜铁塔、金银塔、陶瓷塔,各有不同的施工方法,但是不管什么塔,都必须首先要把已经定下来的塔样分层、分面、分部分、分构件、分细部放足尺大样预先制做加工完毕,然后逐层安装或铺砌。另外,还要考虑供设佛像的位置。有些塔在塔身壁体内还安放有舍利、经书等物品,都需要预作安排,留出分位,修到这一部位时安放进去。木塔的施工与一般房屋、寺庙、宫殿的施工完全相同,在地面把构件做好之后,按图样立柱、上梁、安装斗拱、搁檩、铺椽、布瓦。栏杆、门窗等的安装,要分步进行。砖石塔的施工较之木塔更为艰巨,除了要把大量砖石瓦件搬运提升到几十米的高空砌筑之外,对于门窗、挑檐、花饰等的砖石都必须先行砍削磨砻好,不然就很难拼砌。一些成组的花纹,连续的图案,大型的飞天、伎乐和佛像、菩萨像等,都要事先在地面雕刻好,拼对好,逐个编号列序,小心仔细地依次砌筑到塔身上去。唐代以前的砖石塔一般雕饰不多,特制砖、砍磨砖也少。唐以后,宋、辽、金的砖石塔结构变化增多,雕饰更为富丽,单纯的砍磨不仅费工、费力,而且不易达到良好的效果,于是采用了预制斗拱、天花、藻井等构件,佛像、飞天、花饰等均先用泥坯塑制好,然后烧制。砖的砌法有两种。一种是满堂砖砌,即是内外表里全部用砖层层铺砌;另一种是填厢式砌法,即内外砌砖,中间用土填充。不少的砖塔采用木枋、木板作为筋骨,砌在砖层之内,横贯塔身,挑出塔檐、塔角,以增加塔身的砌体的联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砌法以宋、辽、金塔使用最为普遍。还有许多砖身木檐、木柱、木枋、木制斗拱的塔,可称之为砖木混合结构塔。这种塔,较之纯用砖砌的塔则更为坚固。
1700321724
1700321725
至于铜铁、琉璃、陶瓷塔,则都是事先分段、分部分塑刻好范模,然后用铜铁浇铸或陶瓷烧制而成,分层安装。金银塔多系小型工艺品,用金银打制而成。
1700321726
1700321727
(五)塔刹安装
1700321728
1700321729
塔刹是一座塔的表相。在塔刹之下,往往也安置舍利、经卷和其他纪念物,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从结构上说,也是冠顶全塔的标志。在施工上,安装塔刹是最后一道工序。由于塔刹是全塔的最高部分,施工难度较大。尤其是高达五六十米甚至八十多米的塔,塔刹的安装就更为困难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塔刹有不同的安装方法和施工程序。砖石塔刹比较易于施工一些,单层亭阁式塔由于高度不大,更为简易。先把刹的构件预先在地面按尺寸大小雕制好,按照刹座、相轮、华盖、仰月、宝珠等次序,分层吊至塔顶进行安装。砖石刹顶一般高度小,不易折损,中心的刹竿比较短小,也易于吊装。明清以后盛行的琉璃宝顶式的塔刹,安装的关键在于实顶的起吊。因为宝顶的分量重,必须加强脚手架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明清时期已经有了较好的起吊机具,滑轮和绞盘已被普遍地使用了。根据工匠们传授的方法,起吊塔上宝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滑轮绞盘起吊;一种仍是采用围绕塔身转圈,从脚手架上步步撬拽搬运上去。
1700321730
1700321731
高层金属塔刹的安装,首先是安装刹竿。有的刹竿相当粗大,是一根长柱子。刹柱的柱根一般都要插入到由顶向下第一二层或第三层的楼层内。有不少的塔,中心做成空井状,刹竿就从空井内逐层提升。这一办法可以省去外脚手架需要特殊加强的措施,但是一些塔心砖柱结构的塔,特别是辽、金密檐式实心塔,就不能采取这一办法了,只能从塔身外的脚手架上用辘轳、绞盘和分层同时吊拽。分层同时吊拽,就是用绳索分成许多段捆扎在刹柱上,许多人分站在脚手架各层的各个部位,同时往上吊拽,把力量分散到脚手架的各个部位。停歇的时候,拉拽人手中的绳索用标棍别在架木横杆上。这种办法也可用来提吊塔刹上的覆钵及其他大件。刹竿吊到塔顶之后,把根部按需要安放在塔层部位。比如说刹竿根部预定安插在自顶向下第二层时,当砖砌到这层即把刹竿立好,然后往上砌砖,把刹竿砌入塔心之内。较大、较长的刹竿大都用此法吊装。一些较短小的刹柱或铁刹竿也有用预留孔洞、从顶上插入的办法安装的。刹竿竖正时,四周均需用绳索牵引,以防歪倒。刹竿安装的同时,即分层、分件将已制做好的塔刹部件——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宝盖、仰月、宝珠等套接安装上去。
1700321732
1700321733
其他还有壁画的绘作及佛像、菩萨、飞天、花饰的塑绘等,都要同时进行。辽、金塔,特别是花塔的外部,往往有繁复的塑绘、雕饰,都必须在脚手架拆除之前完成。
1700321734
1700321735
以上只是修造一座塔的简单工序,在此提出,供作参考。
1700321736
1700321737
1700321738
1700321739
1700321741
古迹 中国古桥
1700321742
1700321743
当我们漫步中华大地的时候,不管是在高山峡谷、溪涧湖池、大江大河甚至波涛汹涌的大海之滨,还是在幽静的园林庭院之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有各式各样的桥梁飞跨其间。许许多多造型优美的古桥,不仅以它们坚固坦平的躯体千百年来为人们跨越高沟深涧、大江大河服务,而且以它们雄伟而又优美的身影点缀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引得许许多多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为之讴歌、绘影。他们常常以“长虹饮涧”、“彩练行空”等词语来描绘古桥的风采。的确,这许许多多的古桥好像是一道道人间彩虹在神州大地翩翩飞舞,使大地添彩,河山增色。
1700321744
1700321745
一、悠久的历史
1700321746
1700321747
我国造桥的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在利用自然的山洞岩穴和构木为巢的时候,就已经懂得用自然倒下的树木枝干作为跨越的工具了。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出现了原始聚居的村落。在村落周围出现了人工挖掘的防御性的深沟大壕,以防止野兽和外部落的攻击。与此同时也就必然产生了村落内部必须经常出入跨越大壕沟的问题,也就是要架设安全方便的过沟建筑物——桥的问题。从经过考古发掘的距今五千多年前,西安半坡村原始村落遗址的复原图来看,在半坡遗址的周围,有一条宽约五六米、深约五六米的大壕沟。这条大壕沟每天都要有很多人进出,是必然要有桥的。根据建筑材料和施工能力推断,这里的桥应当是木梁桥,是用几根长七八米的树木拼成的。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如《说文解字注》上说“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广志》上说:“独木之桥曰榷,亦曰彴。”独木桥,应当很早就出现了,因其更为简单,便于搭设,人们从小河、狭谷岸边把树木推倒搭向对岸就成了。
1700321748
1700321749
还有一种历史较早的桥叫踏垛或石磴,也称作踏步桥、堤梁桥等。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在遇到溪涧、小河水涨、水阻的时候,为了渡水,便采取了在水中抛置石块当桥的做法。这种形式的桥很简单,也便于架设,在人类能够用手搬物的时候就可能有了。它与独木桥可能同一时期就出现了。在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对这一类的桥也有了不少的记述。像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竹书纪年》和后来的《考工典拾遗记》,以及其他文献史料中都记载了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时“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而为梁”和周穆王三十七年(前965年)伐楚,大起九师,东至九江,驾鼋鼍以为梁的故事。鼋鼍本是一种特大的乌龟,人们把它们用来形容在溪涧小河中露出水面的石磴、石块筑成的踏步桥,倒也是非常生动的。在古文辞解释的专书《尔雅·释宫》中把这种桥称之为石杠并作了解释:“石杠谓之徛,徛者,步桥也,按即聚石水中,以备步涉者。”现代人还有把这种桥称之为“汀步桥”、“过水梁”等的。
1700321750
1700321751
此外还有一种藤桥和绳索桥,也是很早就可能出现的桥。原始人类曾经攀缘于高山密林之间,往往借垂索悬藤飞荡跨越。当他们学会用手的时候,自然也会把藤条垂索的另一端加固就可缘着它们渡到对岸去了。但由于这种原始藤索桥难以保存,已无法找到早期的遗物了。后来,发展成为竹索、铁索桥,这些在古桥类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700321752
1700321753
自从我们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利用和简单加工自然的树木、藤条、石块等材料,创造了这种解决阻断交通问题的桥梁建筑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古代桥梁修建的数量越来越多,桥梁建筑的工程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桥梁建筑的艺术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现在保存下来的古代桥梁早期实物虽然已经不多,但从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上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情况来。如像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竞相争雄,修城、开渠、筑路工程的大力发展,城有城壕,渠有水道,路有沟谷,都需要建大量的桥才能使交通通畅。公元前五世纪西门豹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治水开渠12条,因与驰道相交,所修筑的12座跨渠水桥,一直延用到了汉朝。据《华阳国志》上记载,公元前三世纪秦代蜀守李冰在益州(今四川成都)城西面与南面的郫江与锦江上造了7座桥。西门外的叫冲治桥;西南石牛门外的叫市桥,市桥下还放了潜水石犀,以镇水妖;城南的叫江桥;南渡流有万里桥;锦江上的叫夷里桥,又名笮桥;冲治桥西北的叫长升桥,郫江上北面的叫永平桥。这7座桥又名为七星桥。它们在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公元前四——前三世纪,秦昭王在渭水北岸的咸阳宫与南岸的兴乐宫之间,造了著名的渭水桥,把两座宫殿区联成一片。这桥长380步(1步5尺),为我国建桥史上早期杰作。
1700321754
[
上一页 ]
[ :1.7003217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