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23614
最后要介绍的现代派建筑雏形是出现得最晚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这是“一战”前德国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业水平而建立的一个类似协会的组织。里面有一些建筑师在和工业界接触的过程中认识到建筑必须和工业接近。他们的风格的要点仍然是去掉装饰,向实用靠拢。
1700323615
1700323616
“德意志制造联盟”的领袖是前面提到的彼得·贝伦斯,他年轻时是“新艺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代表建筑有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涡轮车间(AEG Turbine Factory,1909年建成,图142)。钢结构作为骨架,不需要柱子支撑的大拱为下面留出了宽敞的空间,大玻璃窗提供了充足的光线,这些都是启发后人的地方。不过其大拱侧面上的装饰,仍然让人想起了希腊神庙的山花。石头转角虽然稳重,但是仍然有些累赘。全新的建筑还没有真正到来。
1700323617
1700323618
1700323619
1700323620
1700323621
图142:德国通用电气公司涡轮车间
1700323622
1700323623
从贝伦斯的事务所先后走出了三位需要我们记住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还有勒·柯布西耶。
1700323624
1700323625
纵观这五种主要的现代派建筑雏形——“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可以说都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住了时代的精神——建筑必须面向工业化、减少装饰、强调实用。而继承了他们精髓的现代派建筑,紧跟着“一战”的结束来临了。
1700323626
1700323627
1700323628
1700323629
1700323631
西方建筑小史 9 现代派建筑
1700323632
1700323633
现代派建筑永远与四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赖特、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正是这“四巨头”将便于生产和加工的材料、实用的结构、简洁的造型艺术和摩天大楼这一形式推广到了全球,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700323634
1700323635
1700323636
1700323637
1700323638
西方建筑小史 首先要明确一点,现代派建筑并不是指现代的、时下的建筑。“现代派(Modernism)”是一种风格,主要流行于20世纪20至60年代。现代派建筑是和四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被公认是20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建筑师,就是前面提到的赖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他们的风格在前面讲到的那些雏形中都有影子,但是把个别的趋势集中起来,成为一种潮流,不能不说是这四位的功劳。
1700323639
1700323640
“一战”结束后,现代派之前,有些艺术家也涉及了建筑。这里稍微提一下。
1700323641
1700323642
表现派(Expressionism):在德、奥兴起的以夸张造型为主的运动,可以说是前面的“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发展。代表建筑有恩里希·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hn,1887—1953)设计的位于波茨坦的爱因斯坦天文台(Einstein Tower,1920年建成,图143)。
1700323643
1700323644
1700323645
1700323646
1700323647
图143:爱因斯坦天文台
1700323648
1700323649
未来派(Futurism):由意大利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拥抱工业化的风格。他们认为“现代房屋应该造得和大型机器一样”。还好他们只是流于空谈,没有实际的建筑。
1700323650
1700323651
风格派(De Stijl)和构成派(Constructivism):前者兴起于荷兰,后者兴起于俄国。两者意趣相投,主要的思想是追求最简单的几何形体和最纯粹的颜色。他们追求的方向虽然正确,但影响比较小。主要代表建筑是荷兰乌德勒支(Utrecht)的住宅(图144)。
1700323652
1700323653
1700323654
1700323655
1700323656
图144:风格派的乌德勒支住宅
1700323657
1700323658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别认识那“四巨头”吧!前一章提到“新艺术运动”的费尔德去了德国的魏玛艺术学校任校长。1919年,格罗皮乌斯继任校长。他将学校改组为魏玛建筑学校,这里就是后来有名的“包豪斯”(校名Bauhaus的音译)。
1700323659
1700323660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生于德国。他是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三十多岁就当上了校长。他从“德意志制造联盟”的贝伦斯那里继承了简单化和实用化的建筑风格。而他在任包豪斯校长时又延请了不少当时最激进的艺术家为教师,比如现在已成为标志的抽象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等。包豪斯是当时欧洲激进艺术的堡垒之一,他自己的建筑风格此时也渐渐成熟。这就是构图的简单灵活、布局的实用、建筑材料便于大批量生产。最后这一点可以说是针对德国当时的现状的:“一战”战败的德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大量失业的工人急需便宜耐用的住宅,很多建筑师都参与过这样的工程。他的风格被后人称为“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
1700323661
1700323662
他在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在德国德绍(Dessau)的包豪斯新校舍(图145)。在这里他首次提出了建筑要“从内向外设计”的思想,即先确定各部分的功能,再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最后确定整体的外观。在构图上他大量使用不对称构图,主要入口也不止一个。虽然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任何装饰,但各部分之间的高低错落,自然具有一种和谐的外貌。更由于他大量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及其他工艺,近万平方米的建筑,每立方米造价仅7美元左右(以当时货币换算)。
1700323663
[
上一页 ]
[ :1.7003236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