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34936e+09
1700334936
1700334937
1700334938
1700334939
1700334940
1700334941
1700334942
1700334943
1700334944
1700334945
1700334946 1—4 从左到右依次为皇太极孝庄文皇后、顺治帝孝康章皇后、康熙帝孝诚仁皇后、雍正帝孝圣宪皇后,多为素颜。故宫博物院藏
1700334947
1700334948
1700334949
1700334950
1700334951 1 清郎世宁《乾隆忻嫔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1700334952
1700334953
1700334954
1700334955
1700334956 2 《乾隆帝妃古装像》(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1700334957
1700334958
1700334959
1700334960
1700334961 3 清道光帝彤妃画像,此时的下唇妆点开始逐渐缩小。广州博物馆藏
1700334962
1700334963
1700334964
1700334965
1700334966 4 清道光帝孝全成皇后朝服像,图中人物画八字眉,下唇妆点鲜红而小巧。故宫博物院藏
1700334967
1700334968
1700334969
1700334970
1700334971 溥仪父亲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她的下唇妆点已缩小为一个樱桃大的圆点,脸上敷有白粉,眉形小巧而弯曲
1700334972
1700334973 身为中国的末代皇后,婉容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影响与冲击。婉容的父亲郭布罗·荣源是位开明人士,时任内务府大臣,一直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女孩子应该和男孩子同样接受教育。因此,他不仅教婉容读书习字、弹琴绘画,还特意聘请了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任萨姆女士为英语老师。我们从婉容的传世照片可以看到,即使是在清宫生活的阶段,身着传统袍服的婉容,妆容审美也明显出现了西化的倾向。中式古典妆容与西式妆容最大的风格区别在于对眼妆和唇妆的态度:中国自古不画眼妆,追求素眼朝天之天趣美,而唇妆则尽量往小画,反而以改变原有自然唇形为乐;西方则正好相反,喜爱画浓重的眼线与眼影,唇妆反而依据原有唇形进行描画。从照片看,晚晴时期的婉容不仅开始画眼线与眼妆,也很少有“地盖天”的戏剧化造型。1924年北京政变后,婉容随溥仪离开紫禁城,她开始改变在宫中的装束,换上了时装旗袍和高跟皮鞋,烫卷了头发,毅然决然抛弃了过去繁重的珠玉枷锁,成了租界中的“摩登女性”。这时的婉容在妆容上已经完全融入西方世界,大胆地依据原有的唇形涂画出性感的红唇,刻意修剪过的纤细长眉也与清宫中的自然天趣大相径庭。至此,中国人的妆容开始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不再回头。林语堂夫人廖翠凤与周文勗所写《十九世纪的中国女性美容术》一文载:“现在摩登的化妆术正在急遽地提倡,以前传统的化妆旧法几乎全被淘汰了。尤其是居住在沿海都市里的中国女子,她们对于修饰和美容都是崇尚西法的。”[4]
1700334974
1700334975
1700334976
1700334977
1700334978 1 婉容宫中照片,此时的婉容黛眉长描,画有眼线,唇妆自然,服装发式依旧传统,妆容已有西化的倾向
1700334979
1700334980
1700334981
1700334982
1700334983 2 婉容与溥仪。婉容穿着改良旗袍,烫发,妆容已然完全西化。故宫博物院藏
1700334984
1700334985 满洲的先人原本惯于辫发,女性蓄发之后,头发较长,从中央向两侧分开,编为辫子后盘于头顶,再用发簪等加以固定,称之为“盘头”或“盘发”(见本书第232页),这是满蒙共有的一种习俗。在这种“盘发”的基础上,要裹上一种名为“包头”的布绸,复杂一点的,还会直接在包头上使用不同的簪钗进行装饰。
[ 上一页 ]  [ :1.7003349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