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56064e+09
1700356064 ⑦用薄皮包住花瓣馅,以包包子的方法,包好后去掉多余的面,按扁成饼;
1700356065
1700356066 ⑧入烤箱,上火200℃、下火180℃,烤制10分钟即可。
1700356067
1700356068 梅子青花型碟 瓷胎,覆梅子青釉,五轮花瓣口沿,器底圆线与口沿处露白隐现,色泽含蓄稳重。
1700356069
1700356070   器皿
1700356071
1700356072
1700356073
1700356074
1700356075
1700356076
1700356077
1700356078
1700356079
1700356080
1700356081 先生馔:梁实秋唐鲁孙的民国食单 [:1700353041]
1700356082 先生馔:梁实秋唐鲁孙的民国食单 26 奶油栗子面儿
1700356083
1700356084 北平的西餐厅,一份全餐最后的一道甜点,以廊房头条的『撷英』最为考究,最早以车厘冻、杨桃冻驰名,车厘就是罐头樱桃,不算稀奇,可是杨桃,在台湾吃不算一回事,而当年在北平能吃到鲜杨桃榨汁做杨桃冻,那就太不简单了。后来厨房里不知哪一位西点师傅发明了奶油栗子面儿,把炒熟的糖炒栗子研成细面,加上新鲜奶油,奶油上面嵌上一颗罐头鲜樱桃,吃到嘴里甜沁柔香,毫不腻人。做法看起来十分简单,可是别家做的就是没有撷英的滑润适口。后来这位厨师转到东安市场的小食堂工作,喜欢吃奶油栗子面儿的顾客,也随着不吃撷英而奔向小食堂啦。
1700356085
1700356086 ——唐鲁孙《酸甜苦辣咸·桂子飘香·栗子甜》
1700356087
1700356088 北平西车站食堂是有名的西餐馆。所制『奶油栗子面儿』或称『奶油栗子粉』实在是一绝。栗子磨成粉,就好像花生粉一样,干松松的,上面浇大量奶油。所谓奶油就是打搅过的奶油(whipped cream)。用小勺取食,味妙无穷。奶油要新鲜,打搅要适度,打得不够稠自然不好吃;打过了头却又稀释了。东安市场的中兴茶楼和国强西点铺后来也仿制,工料不够水准,稍形逊色。
1700356089
1700356090 ——梁实秋《雅舍谈吃·栗子》
1700356091
1700356092
1700356093
1700356094
1700356095 京郊山区盛产栗子,吃法不少,以糖炒为大宗。
1700356096
1700356097 秋天栗子一下来,炒栗子的大锅就支向街头,掺上沙子,泼上糖水,过去是手挥铁铲,现在有了电动,直炒得沙子乌黑,栗壳油亮,焦香乱飘,不用吆喝,就能把我这样的馋人引来。
1700356098
1700356099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讲过一个关于炒栗的掌故:北宋汴京的炒栗以李和所制最为有名、畅销,别家都想尽办法仿效,终不可及。南宋绍兴年间,宋使使金,到达现在北京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送来炒栗二十包,自称是“李和儿”,然后“挥涕而去”——北京的糖炒栗子或许就是自此流传下来的罢。
1700356100
1700356101 标准的糖炒栗子要求壳柔脆,外壳、内膜、栗肉三者分离,一剥即开——如果费力剥去外壳之后再费更大的力去揭内膜,则吃炒栗的兴味全消矣;栗肉不能脆,不能软,更不能“艮”,应该干中带润,粉,沙,栗香浓而甜。
1700356102
1700356103 其实,糖炒栗子的魅力大半在于萧瑟秋风里街头那一点温热而略带甜味的焦香,吃倒是余事。将其制成“栗子面儿”,固然精致许多,吃起来也方便,可惜损失了那么一丝暖意,意境上便落了下乘。
1700356104
1700356105 据宣统的“御弟”溥杰回忆,这道点心出自豫王府的茶房:
1700356106
1700356107 茶房的任务是来客时给客人斟茶,给府里的病人煎药和做一些有滋补性的食品,如杏仁茶、莲子汤、百合汤和甜煮白扁豆之类。在醇王府中,茶房的任务仅仅如此。但在其他王府如豫亲王府的茶房,在清末就以点心做得好出名。……据说过去北京撷英西餐馆的奶油栗子面和东安市场的糖葫芦(用一根短竹签串两个大果实的小型糖葫芦)就是从豫王府“偷艺”而来。(《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回忆醇王府的生活》)
1700356108
1700356109 北方有两款小食皆以栗为名,却不含栗肉的:
1700356110
1700356111 一是大名鼎鼎的栗羊羹,以天津所产最为出名,由于家母是天津土著,所以我从小就吃过不少。奇怪的是,此物固然美味而且甚甜,其中只有红小豆与糖、琼脂,从来不曾从中吃出过栗子,更没有羊肉,为何以“栗羊”命名呢?周作人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1700356112
1700356113 “羊羹”这名称不见经传,一直到近时北京仿制,才出现在市面上。这并不是羊肉什么做的羹,乃是一种净素的食品,系用小豆做成细馅,加糖精制而成,凝结成块,切作长物,所以实事求是,理应叫作“豆沙糖”才是正办。但是这在日本(因为这原是日本仿制的食品)一直是这样写,他们也觉得费解,加以说明,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豆沙糖在中国本来叫作羊肝饼,因为饼的颜色相像,传到日本,不知因何传讹,称为羊羹了。……
[ 上一页 ]  [ :1.7003560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