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66294
1700366295
本章涉及的神经科学名词英中对照
1700366296
1700366297
(依文中出现顺序排列)
1700366298
1700366299
1700366300
1700366301
1700366302
续表
1700366303
1700366304
1700366305
1700366306
1700366307
〔1〕萨摩亚(Samoa),南太平洋中部群岛,1962年独立。——译者注
1700366308
1700366309
〔2〕趋同(convergence),互不关联的种群因处于相似环境中而逐步适应并形成表面上的相似结构,如鸟类和昆虫的翅膀。——译者注
1700366310
1700366311
〔3〕褐变反应(browning reaction),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生成褐色聚合物的一系列反应。——译者注
1700366312
1700366313
〔4〕哈罗德·麦吉(Harold McGee),世界知名的食品化学专家和烹饪权威,著有《食物与厨艺》(On Food And Cooking)等书。——译者注
1700366314
1700366315
〔5〕游离糖(free sugar),即一般所说的“糖分”,包括葡萄糖、蔗糖、糖浆等。——译者注
1700366316
1700366317
〔6〕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1948— ),英国灵长类动物学家,长期从事黑猩猩研究。——译者注
1700366318
1700366319
〔7〕脑神经从脑发出,左右成对,共12对,每一对都负责不同的功能。——译者注
1700366320
1700366321
〔8〕安东尼·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1944— ),著名神经科学家,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本书作者的导师之一。——译者注
1700366322
1700366323
〔9〕弥撒(Mass),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用无酵饼和葡萄酒表示耶稣的身体和血来祭祀天主。——译者注
1700366324
1700366325
〔10〕slurp指吃喝时嘴唇发出很响的声音,可以对应到汉语中的多个拟声词,如吸溜吸溜、呼噜呼噜、吧唧吧唧等。——译者注
1700366326
1700366327
1700366328
1700366329
1700366331
肠子,脑子,厨子: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第二章 双足、大头、小脸的超级杂食猿类
1700366332
1700366333
这的确是一件非凡之事,只有人类拥有一套可处理各类食物的工具:牙齿可切割、撕咬、咀嚼、研磨;胃液可溶解所有咽下之食,无论生熟、鲜腐。人类没有不称心的食物。
1700366334
1700366335
——《霍格每周指南》之“烹饪之道”
1700366336
1700366337
(“Gastronomy”, Hogg’s Weekly Instructor, 1849)
1700366338
1700366339
1700366340
1700366341
1700366342
肠子,脑子,厨子: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像羊、猪这样的动物几乎什么都吃,于是有了“天然垃圾处理机”的名声。不过正如上面那位不知名的19世纪评论家所指出的,要论饮食范围之广,咱们人类也是毫不逊色。人类这一物种有一种基本的生物学倾向:觅食范围很广,以避免依赖于某一特定类型的食物。但是文化又凌驾于这种生物学倾向之上,使我们对食物有选择性,文化决定了我们使用哪些食材,又应当如何烹饪。文化创新与广泛觅食的天性结合起来,造就了人类的饮食世界,花样之多如宇宙般浩荡无穷尽。不过,并不是人人都能吃下所有种类的食物,很多人都有一长串的饮食禁忌。人类的适应能力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人类个体彼此之间的饮食习惯可以千差万别,而且都能吃得很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1700366343
[
上一页 ]
[ :1.7003662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