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71753e+09
1700371753
1700371754 日本的餐厅,不管菜做得好不好吃,第一印象就是干净,真的很干净,而且整洁,让人一见之下就突然间充满了食欲。上图中所示均为日本街头小店的厨师在制作传统食品。
1700371755
1700371756 日本于我而言,最值得称道的便是这些街头巷尾干净清洁的小店,掀开门帘进去,多半能寻找到慰藉肠胃的良方。我不懂日文,但拿着菜单,也能从占着半壁江山的汉字上猜出个大概。有一次,我又连猜带蒙地想从菜单上翻找出一碗真正想吃的面,却忽然发现两个陌生又有些熟悉的汉字——。
1700371757
1700371758 在国内的菜单上,从未见过一物。我记得这个词还是因为小时候看聊斋,里边有个故事叫《媪》,说深夜时分,一个女人独自在家睡觉,忽然听见有人走路的脚步声,起身看时,只见一个鸡皮鹤发、满面皱纹的驼背老太婆凑过来阴沉沉地问她:“你要吃吗?”女人不敢应声,那来历不明的老太婆便自顾自地拨火架锅,将汤烧到沸时,扔了数十枚下去。故事的结局无非是老太婆倏然消失,成就了一段来无影去无踪的鬼怪故事。
1700371759
1700371760 作为一个永远心系食物的人,看到这个故事时固然也觉得诡异恐怖,但第一反应却是认真思索起这个让鬼怪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么玩意。那会儿没有网络,信息不够发达,这个困惑便纠缠了我许多年。直到很多年后,无意中发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写道:“,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唐朝人也吃,又叫作汤饼、不托,按现代人的视角,有些像北方人吃的“猫耳朵”,制作方法也相差无几,都是用手指去面团,一次下来大拇指宽、两寸长、极薄的一片,丢水里去煮。
1700371761
1700371762
1700371763
1700371764
1700371765 乌冬面又称乌龙面,是一种以小麦为原料制作的面食,与日本荞麦面、绿茶面并称为日本三大面条。正如正文所说,日本最初是没有小麦的,唐朝时才引进种植。上图所示为日本农村的景色,在日本传统风格的农屋前,是大片绿色的麦田。
1700371766
1700371767 于是,在日本看到时我心下一喜,顷刻间有种梦回大唐的穿越感,立刻点了。等到老板端上来时却大吃一惊,这不就是炒乌冬面么?跟老板磕磕巴巴地交流了一通,确定菜品没上错,只好怀着满腹疑窦吃了下去——所幸面还是好吃,酱汁浓郁鲜美,又带着日系菜中独特的清新香气。
1700371768
1700371769 后来才知,日本原本不产小麦,压根没有面食。盛唐时期,来中国求学的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了小麦种子,同时也带回了各种面食做法。此后也不知是误传了食物名字,还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演化了模样,猫耳朵面片汤——变成了日式家常乌冬面。
1700371770
1700371771 乌冬面是用盐水和面,促使面团内快速形成面筋,略略擀薄再叠起来用刀切成面条,类似国内的切面,但由于面团内还掺入了少量米粉,使得乌冬面比切面口感更软,贴近日本人的喜好。起初,因为乌冬面比较粗,难以做熟,所以日本人都用来煮汤吃。以海产品熬出高汤,加白糖、酱油等调料,再撒一把葱花、放一块油豆腐,便成就一碗柔韧动人的乌冬面。
1700371772
1700371773 后来,随着技术提高,逐渐发展出了烩、炒、拌等各种花样。比起清淡如阳春面的日式乌冬汤面而言,炒乌冬面更为香气诱人,口感也更为韧滑,让人入口难忘。如此美味的食物制作起来却十分简单,无需天才厨艺,更无需高级食材抑或高档的厨房设备;只需平底锅和筷子,冰箱里剩下的胡萝卜、香菇、笋丝等各色配料,以及一颗爱吃的心,足矣。
1700371774
1700371775
1700371776
1700371777
1700371778 日式炒乌冬面
1700371779
1700371780 材料:
1700371781
1700371782 乌冬面………150克
1700371783
1700371784 葱………20克
1700371785
1700371786 胡萝卜………10克
1700371787
1700371788 鱼板………30克
1700371789
1700371790 竹笋………10克
1700371791
1700371792 香菇………10克
1700371793
1700371794 猪肉丝………30克
1700371795
1700371796 柴鱼片………10克
1700371797
1700371798 食用油………适量
1700371799
1700371800 水………600毫升
1700371801
1700371802 调料:
[ 上一页 ]  [ :1.7003717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