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72162
杏酪一路传承下来,到了宋朝,成了一代吃货苏东坡的心头之好。说苏轼是一代吃货绝不是冤枉了他,事实上,后世常用以形容好吃爱吃懂吃之徒的“老饕”一词,就源于东坡先生所著的《老饕赋》。苏轼在赋中列举了种种绝美食物,说要“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那些“夭美”之物就包括了“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杏酪之蒸羔”。项上一脔,是指猪脖子上一小块最为鲜美肥嫩的肉,古时候乃是皇帝专享,“禁脔”一词,就是从此而来。霜前两螯自不必多说,秋季吃蟹,自古以来便是许多食客一年中绝不能错过的盛宴。樱珠之煎蜜,也就是樱桃煎,乃是宋代流行的美食,说是“煎”,却与油煎并无干系。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里记载,樱桃煎是将樱桃煮烂去核,放到有花纹的模子里捣实,压为薄如花钿艳红色的小饼,再以蜜淋于其上。苏东坡素来爱吃甜食,这道清新又甜蜜的樱桃煎得他欢心自然毫不意外。最后那道“杏酪之蒸羔”看起来颇为陌生,但苏轼却对它念念不忘。有一次与客人谈论最爱的美食,他也曾高谈阔论道:“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苏轼“爱吃猪头,也不过是煮得稀烂,最后浇一勺杏酪——杏酪想必是酸里咕叽的,可以解腻”。汪先生恐怕是记差了,苏轼爱吃的是蒸得稀烂的羊羔,并浇灌以杏酪。而杏酪应该也不是酸的,因并非杏子果肉所制。清代袁枚就写过,杏酪是捶杏仁作浆,去渣,拌米粉,加糖熬成。这般看来,分明就是如今的杏仁茶嘛。
1700372163
1700372164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实在不太能想象杏仁茶蒸羊羔是什么样的搭配,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倒是《红楼梦》里老太太吃的那份牛乳蒸羊羔,恐怕都是软烂粘熟中带着甜,确实符合老饕苏先生的口味——毕竟他是连豆腐面筋都能蘸蜜吃的真正“甜党”啊。
1700372165
1700372166
梁实秋先生讲:“杏仁茶是北平的好,因为杏仁出在北方。”我生平第一次喝到杏仁茶,确实是在北京,用米、苦杏仁加糖熬成浓稠绵密的一碗,清早热乎乎地喝将下去,十分开胃。那天正是盛夏,早上喝碗热杏仁茶倒也罢了,中午在北京户外只觉晒得焦渴难耐、浑身冒烟,这时才去吃了一碗杏仁豆腐。那碗中之物洁白细滑真如豆腐,口感也嫩滑得不遑多让,轻呷一小口,桂花糖水的甜蜜和着杏仁的独特香味马上溢满整个口腔,冷香绕舌,柔嫩甘滑无比。
1700372167
1700372168
古人常说饮茶能使人“两腋习习清风生”,我素来庸俗,不善品茶,更不通茶道,生平唯一一次在盛夏之中体察到腋下生风,也就是在大太阳底下饮完那一碗沁人心脾的杏仁豆腐了。
1700372169
1700372170
杏仁豆腐
1700372171
1700372172
材料:
1700372173
1700372174
杏仁露………2大匙
1700372175
1700372176
鱼胶粉………2大匙
1700372177
1700372178
炼乳………3大匙
1700372179
1700372180
什锦水果………3大匙
1700372181
1700372182
糖水………300毫升
1700372183
1700372184
水………500毫升
1700372185
1700372186
制法:
1700372187
1700372188
1.取一锅,加入500毫升水煮沸,再加入炼乳煮至均匀,接着加入鱼胶粉、杏仁露拌匀至溶化。
1700372189
1700372190
2.将杏仁露倒入容器内,静置待凉,放入冰箱冷藏至凝固后取出,即为杏仁豆腐。
1700372191
1700372192
3.将杏仁豆腐切成小方丁,加入糖水和什锦水果混合即可。
1700372193
1700372194
1700372195
1700372196
1700372197
1700372198
1700372199
1700372201
至味家宴 奶黄包
1700372202
1700372203
小时候常吃食堂,窗口两列,一面写着“包子”,分菜包、肉包、糖包等;一面写着“馒头”,有白面馒头、花卷和银丝卷之流,因此一直抱定了极为泾渭分明的想法,即面皮包住内容物的才叫包子。长大后去到江南,常听人说哪里哪里的“馒头”好吃:“恁个馅儿鲜得哩!”极为不解,缘何馒头还有馅?后来才知,当地管包子、馒头一律称“馒头”,只是带肉馅的叫作“肉馒头”,而不带馅的则称为“白馒头”。
1700372204
1700372205
略一思索,觉得这大约是古风。幼读水浒,武松杀了人押解路上经过十字坡,进到了孙二娘开的黑店,那“女汉子”站在门外招徕客人,说道:“客官,歇脚了去。本家有好酒、好肉。要点心时,好大馒头!”后来武松吃着不对,问孙二娘这馒头里是牛肉还是人肉,又引出一连串的事情来——可见,当年的包子也是叫做馒头的。再看《红楼梦》里,妙玉孤高自许,尝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这里的馒头恐怕也是包子之意,叹出些富贵繁华终虚妄之感。
1700372206
1700372207
再一查,果然,古代最早是没有“包子”这个词的,难怪慕唐的日本人也管包子叫馒头。但是,以面皮发酵包馅蒸食这种形式,却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诞生了。陆游在《蔬园杂咏·巢》这首诗中写道:“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雨天里的一盘“笼饼”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在四川的时光,他自己在注释中说,“蜀中杂彘肉作巢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这里的“巢”就是馅的意思。
1700372208
1700372209
“包子”这个名词诞生于宋代,王撰的《燕翼诒谋录》里,已有“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这样的记录,并注明此为馒头别名,表示的是馒头之有馅者,“北人谓之包子”。宋代人陶毂在《清异录》里写到五代时开封阊阖门外大道旁有一家店铺,“伏日则卖绿荷包子”,可惜语焉不详,只能粗略猜测大概是一种素菜包子吧。
1700372210
1700372211
北宋时代汴梁为京都,更是一派繁华景象,国破之后孟元老写《东京梦华录》回忆旧时,细数“御街”一带的知名店铺,说沿着街东一路走过“张家酒店”,之后便是被誉为东京第一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其他诸如“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等不可胜计。只看名头,大概也能想象得到这“梅花包子”定是色、香、味俱全的,古人饮食之精、巧思之深,常常是今人难以从文字间想象的。吃包子的传统千年以降,开封至今仍以包子出名,本地人引以为傲的“灌汤小笼”也算独步当今“包”林,一只包子数十道褶,汁水丰盈、形态优美,有“放下似菊花,提起如灯笼”之誉。
[
上一页 ]
[ :1.7003721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