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79605e+09
1700379605 在殷商这个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普遍又进一步提高,甲骨文中出现了桑、蚕、帛等字,可见当时农业的发展达到成熟时期。在商代安阳墓中出土的铜钺上存在有雷纹的绢痕及丝织物的残片等,以及高度精铸的青铜工艺品的制作,都足以说明这时期的生产力的发达情形。物质生产的丰富、剩余,就有攫取这种劳动品的上层人物出现,就有阶级的分化,被剥削的奴隶的出现,商代即是进入奴隶社会的时期。在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字,也说明阶级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已形成。《商书》中也有:“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即表示有至高的权力。既有奴隶主及其臣、牧,当然即有奴等一类的被统治的奴隶。这种等级差别,也必然会反映到服饰上来。不过商代在服饰上究竟怎样分别尊卑等差的,史载亦不甚详确。在出土的实物中,多限于作为当时装饰品的佩带之饰件,如玉佩、铜饰等,即有较完整的形象,也是带有装饰性变形的人像,从中只能窥见服饰中的某一构件的形象,如芾、帽、带、行螣等(如图1.1.8、图1.2.1、图1.2.4等)。有的上下衣裳的分别也难以确定,所以还不能从中看出其等级制度的差别。史书中所记载的,也都属后来追述而记录下来的。虽然如此,这种精美的饰件,也足以反映当时奴隶主的奢华,间接地可以说明那时在服饰上也一定是十分考究精美。
1700379606
1700379607
1700379608
1700379609
1700379610 1.2.1
1700379611
1700379612 1.2.1
1700379613
1700379614 河南安阳四盘磨村出土,商代石造像。1、2、3图分别为正、侧、背面。
1700379615
1700379616 像中两足不作坐态,两手着地身略后倾,恐非高级官员之像。头戴帽,上衣而下着裤。上衣作直领又像是反折于后的领,或即《淮南子》中所说的“有冒而卷领者”,是先古的衣领形式。
1700379617
1700379618
1700379619 《商书·太甲中》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注云:“冕,冠也(应为冠类)。”所以正义:“冕是在首之服”;又云:“殷礼不知天子有几种冕。”唯在《王制》中有:“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盖殷尚白,所以用缟(白、素)衣裳,亦即古之深衣制。这些说明殷商时已有阶级等别,但具体服饰上的差异如何,还没有完全确切的完备形制。
1700379620
1700379621
1700379622
1700379623
1700379624
1700379625
1700379626 到了周代,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多了。在青铜器的铭文中,也较多地和较长篇地记载着当时社会制度和生活上的活动事迹,并经过历来学者们的整理和考证,给我们研究服饰史者提供了方便。如记载有关服饰的西周时的毛公鼎铭文中,就有“虎冕练里”、“易女兹弁”,周代伯蔡文簋的“女(裘)宝(簋)”,邑尊的“锡裘”以及璧玉、佩玉等,这种文字且以象形而表达之,使我们能略窥见其形貌。加以前代的甲骨文的衣作、,裘作等,不但证明了殷商时确已有衣裘一类的服饰,而且也可以从象形字体中了解服饰的形式,当时就是把毳毛披在外表的。再加上出土实物中的玉佩,玉环、玉璜、圭、璋、璧、耳坠、项饰、笄、梳和丝绸、麻布等实物,就更能说明问题了。这种实物虽在殷商已有,但那时的具体区别等差上是不十分详细的。周代就是在前有的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在服饰上加以制度化。由于周代分封制的确立,阶级间的等级制形成,后期又萌发了封建社会制度,这就使服饰等级差异上的区分较为系统化了。其中比较显著的,如冕服制中的六冕和弁服中的三弁。所以孔子有“行夏之时”,说其得天时之正;“乘殷之辂(车)”,说殷车的质朴;“服周之冕”,说周冕是质而有文饰。又云:“周监(视)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都是说明周代较之于夏殷二代,文章大备。所以孔子说:我从周制。所谓文章,其中包括当时的各种制度,礼、乐、仪、服饰等的上下尊卑,等级分别的体现。
1700379627
1700379628 此外,在周代还有《礼记》、《周礼》、《仪礼》等书可参考。这三礼的著述也是帮助我们对于当时的制度、服饰等的了解并以之为依据【1】。举凡一切制度,包括服饰在内,总是有由简创而再逐渐进入完整较详的过程,同时也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制度上的变易,逐步制订出一些规章,以确立其社会秩序的安定。由于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因此适应于当时的各种礼和仪也随着产生。服饰就是为此并从属于这种需要的,如祭天地、宗庙等就有祭祀之服;朝会之间就有朝会之服;兵事就有从戎之服;凶丧时就有吊丧之服;婚嫁时就有婚礼之服等。上自古代的天子,下至庶民,虽等有高卑,但在处理各项礼仪等活动上,都有应着的服饰。
1700379629
1700379630 《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这就是就事的不同,如礼有吉礼、凶礼,服饰也就随此而各用其服。又云:“王之吉服则兖冕,享先公飨射则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则玄冕。”这就是依礼的大小轻重而各服其服。所以说至周而服饰之制备矣。
1700379631
1700379632 关于上述的冕服制度,自确立后,历代都沿袭服用,其间有损益等情形,则另立一章专述之。
1700379633
1700379634
1700379635
1700379636
1700379637 1.2.2
1700379638
1700379639 1.2.2
1700379640
1700379641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
1700379642
1700379643 像作坐式,衣作交领,腰有束带,唯所戴者与图1.2.1略同而又异。因其露发于顶,故不能称为帽。
1700379644
1700379645
1700379646
1700379647
1700379648 1.2.3
1700379649
1700379650 1.2.3
1700379651
1700379652 1.2.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和玉饰。
1700379653
1700379654 图中形像与图1.1.8、图1.2.1、图1.2.2相似,唯头饰不戴冠而作束发于顶上式,顶后垂者应为“总”,即用总束发而垂之为饰。
[ 上一页 ]  [ :1.7003796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