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1607
1700381608
公侯、将军金印紫绶,二采,百八十首,九卿、中二千石银印青绶,三彩;千六百石铜印墨绶,三彩;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铜印黄绶。其首数长度均依职位而差降,如四百石以下长度为丈五尺,六十首。秦汉时的绶,有代替前时的韨佩的作用。其后即以古之所系的韨佩改为。因战国时解去韨佩,留其丝;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缝,即佩玉之组,佩即古之佩璲。所以《舆服志》谓:“者,古佩璲也,佩绶相迎受,故曰。”汉时的绶,已非周代的绶。汉代在绶之间,凡得佩紫绶以上的,得施玉环玦,其长三尺二寸;自墨绶以下,绶皆长三尺。后世之有大绶、小绶,应是由此演变而来。萧何为相国,佩绿绶。汉初相国丞相金印紫绶(染草为之如绿色,又云如紫色)。杨雄《解嘲》辞曰:“纡青拖紫”。蔡译谓,“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即指金印和紫绶。
1700381609
1700381610
佩绶时,或垂或盛。盛时,则以鞶囊盛之。鞶囊有金银钩钩之于带傍,所以又称旁囊;以其为盛绶之用,所以又叫做绶囊;囊绣以虎头的纹样,则又叫做虎头绶囊。班固与弟班超贡曰,遗仲叔虎头旁囊金银钩的即是。
1700381611
1700381612
1700381613
1700381614
汉代官有侍中、中常侍之职。初期这种官职或由士人担任。至光武以后,则专任宦者。这种宦者之冠是右插貂,前饰金珰。至桓帝时,宦者浸益贵盛,当时尚书朱穆疾痛宦官的恣横,乃上疏曰:“假貂珰之饰,处常伯之任。”按,常伯即侍中的职位。因侍中接近天子,所以极为贵宠。在前汉宣帝阳朔二年,刘向鉴于王凤一族之势日盛,乃上封谏书,谓:“王氏一姓青紫貂蝉,充盏幄内,鱼鳞左右。”哀帝时董贤用事,杨雄亦谓,“纡青拖紫。”这种青紫,貂蝉都是高官的冠服之饰,故杨雄、朱穆等有此疏谏,言当时高官的众多和权重。孝惠时侍中皆冠具带;《燕刺王旦传》:“郎中侍从,著貂羽黄金附蝉,皆号侍中。”亦言其多滥的意思。
1700381615
1700381616
《汉宫仪》:虎贲中郎将冠两鹖尾,虎贲五百人(《汉官典职》作千五百人)戴鹖尾,侍中金蝉左貂,这都是说明侍中的权盛职要及其冠饰之盛。
1700381617
1700381618
上面所说的貂珰即于冠前加饰金珰,貂即插貂尾为饰,蝉即金附蝉。总的是金珰、附蝉,貂尾之饰,金珰附蝉之名即指此,青紫是绶之色。在汉代的冠饰金珰、附蝉、貂尾和金银印,青紫、绿绶等都是代表着当时官职高贵权重。鹖尾冠则是象征著勇猛善斗,所以虎贲将等戴之。
1700381619
1700381620
1700381621
1700381622
1700381623
5.1.2男
1700381624
1700381625
5.1.2男
1700381626
1700381627
汉武梁祠石刻画像,选自《中国历史参考图谱》。
1700381628
1700381629
1700381630
图为“荆轲刺秦王”。秦王冠不清。荆轲发上斜竖,应即怒发上植象。像是用夸张的手法,非真发能作如此者。其服为短衣,秦王所服者亦衣或袍,腰有佩绶(见图二 1.3.)。《秦会要》载:“荆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揕(音砧)其胸……乞听琴声而死,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縠单衣,可裂而绝”(见《太平御览引·燕丹子》。《燕丹子》作“可掣而绝”)。从琴声中可证秦王所服乃为衣。
1700381631
1700381632
1700381633
1700381634
1700381635
5.1.3男
1700381636
1700381637
5.1.3男
1700381638
1700381639
1、3、4,摹自《金石索》。2.摹自《中国美术》。5.绶。较清。2、3、5所戴的冠,形作直上而斜却,其斜度一为直上而稍斜,一作斜势较大。按画像石中的图像亦有二式,所作构图亦略不同,所拓的时间亦有较前较后,拓时亦有清楚不清楚等情形。但大体服式、冠式类似。蔡邕《独断》曰:“天子冠通天,汉制之,秦无文,服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徐广《舆服杂志》曰:“天子冠通天冠,高九寸,黑介帻,金博山”;《通志略》载:“通天冠,本秦制,其状不传,汉因秦名,制高九寸,正竖顶,少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乘舆所常服”。《晋书·舆服志》所载与上述同。则图中秦始皇所冠者为通天冠黑介帻。通天冠形制,在汉世多作前倾,后世乃渐改后仰,此说亦颇合图中的冠形。
1700381640
1700381641
按《金石索》一书,云是拓本于武梁祠,其镂板刻行于道光元年(1821年),其拓时较早,距今一百七十年前。虽摹拓较粗疏,又加镂板印刷,难免有走样之缺点。但观男图5.1.3男之3的冠式,斜度较少,与所记的冠形较合,其腰间佩绶亦较清楚,较之图一则略为清楚。故仍有参考之价值。
1700381642
1700381643
佩绶之制,自战国时废去珮玉、韨绶,只留其系璲,以为章表。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汉承秦制,用而不改。在汉代有相国绿绶,太尉紫绶。绶在汉代,亦为标志宫职的大小。《金石索》所作的腰间系绶,谅当时拓摹时亦有所见,非完全臆作,故亦不能偏废。
1700381644
1700381645
1700381646
1700381647
1700381648
5.1.4男
1700381649
1700381650
5.1.4男
1700381651
1700381652
1.东汉,山东嘉祥蔡氏园出土《周公辅成王》。
1700381653
1700381654
图像中可看到佩绶的形式,在周代冕服中有“绶”系于革带之后。此图中作佩之于前和佩之于侧的系法。成王首戴有三个山形的冠,按成王十五而冠。汉制:乘舆初加缁布冠、进贤冠、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此成王所冠者当非通天冠。据明代瞿佑《剪灯新话》引《申阳洞记》中记唐大历二年陇西李生曾梦见一神,据案而坐,顶三山冠,冠作高冠,前面耸起三条直柱,中间一柱特高,左右二柱略低。三山冠之名,虽在周、汉时无此名,但此冠与上说略似。是否当时原书作者亦曾见到过这样的形象,所以能就形而名。中一人所戴的为武弁大冠;右一人所戴的为进贤冠,都系汉制。手所执物为简。
1700381655
1700381656
2.汉武梁祠画像。冠服同1之右面一人,唯佩有剑。
[
上一页 ]
[ :1.7003816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