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2201
自公主、封君以上(封妇人为郡君,县君等),皆带绶。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帼(以绀色缯覆发髻),入庙助祭,服皂绢上下;助蚕者,缥绢上下,皆深衣制。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自皇后以下,亦以连衣裳制为朝服,不过以其色和首饰等别其等差。总上而言,佩绶、衣服及首饰的形制,是属于妇女礼服的制度。
1700382202
1700382203
以上饰物名称附释如下:
1700382204
1700382205
步摇 《释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
1700382206
1700382207
簪 《释名》:“簪,建也,所以建冠于发,又枝也,因形名之也。”郑氏谓笄,今之簪也,以金、玉、牙、玳瑁等为之。簪与笄在妇女则既有固髻之用,又有装饰作用。
1700382208
1700382209
1700382210
珥 耳挡。《释名》:“瑱,镇也。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或曰充耳”,此是属于冕服所悬者。《说文》:“珥即珫耳”。妇人祭服有衡垂于副之两旁当耳,其下以悬瑱,唯后夫人首服中有之。妇人祭服中的悬瑱与冕服中的悬瑱是相似的。《释名》又云:“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今中国人效之耳。”《吴志》诸葛恪曰,“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这是后世穿耳悬瑱,它与祭服中的悬瑱是不同的。由此知汉时已有穿耳垂珠珰的习俗了,它与副之二旁悬瑱是两样的。
1700382211
1700382212
攽 《释名》:“揥,摘也,所以攽发也”。以象骨为之,象揥若后世之篦子。
1700382213
1700382214
镊 《释名》:“镊,摄也,摄取发也。”汉时亦以此为横插于髻上饰之。马王堆出土物中有镊子。
1700382215
1700382216
华胜 《释名》:“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也。”华像草木华也,蔽发前为之饰,即似花朵、花枝状的饰物。
1700382217
1700382218
鸱 或作邸,即下柢。凡物之底皆曰邸,亦通底,以象骨为之。
1700382219
1700382221
二 妇女一般服饰
1700382222
1700382223
汉代妇女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如马皇后常着大练(大帛)裙,梁鸿妻、鲍宣妻平日都着疏布衣裳。又如献帝建安时女子好为长裙,而上衣甚短。这是属于妇女平常的服饰。《西京杂记》中载:“赵飞燕为皇后,其娣遣织成上襦,织成下裳。”及《飞燕外传》中飞燕着南越所贡云英紫裙,并且后宫效其裙而襞裙为绉,号“留仙裙”。这两种记和传,虽不一定是汉人所作,【1】但从中可看出汉代妇人平日是着裙的,且裙式也较多,如加以襞绉的留仙裙等。留仙裙之名也由此而得且遗名于后世。又,后汉之繁钦《定情诗》亦载:“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凯风吹我裳……褰裳蹑茂草”都可说明汉时妇人以衣裙为日常之服。
1700382224
1700382225
诸于 大袖衣。《前汉书·元后传》:“本始三年,生女政君…是时政君坐近太子,独衣绛缘诸于。”师古曰,“诸于,大掖衣,即袿衣之属”。《释名》曰:“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此衣亦用斜裁法,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所以谓如刀圭状者。
1700382226
1700382227
1700382228
1700382229
1700382230
绣 谓似后世的半臂。《后汉书》载:“更始诸将过洛阳,数十辈皆戴帻而着妇人衣,绣拥。”此事大为长安人所笑,因此服乃妇人之衣。后人认为,是属于羽衣一类的衣服,也可能当时有以发绣之绣衣,更始诸将衣妇人服,所以称笑于人。
1700382231
1700382232
妇人初嫁时上衣都用直襟。《前汉书·广川王传》晋灼注:“今妇人直领。”说明汉时男子亦有用直领者。
1700382233
1700382234
古之裤大多无裆。自汉昭帝上官皇后始,妇人穿有裆之裤。名曰“穷裤”。《前汉书·孝昭上官皇后传》:“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服虔曰:“穷裤有前后裆,不得交通也。”唐代颜师古曰:“即今之绲裆裤也。”故汉时妇女的裤有无裆与有裆二种,但有裆之裤当在昭帝上官皇后以后。
1700382235
1700382236
舞者多长袖。傅毅《舞赋》中“华袿(袿衣)飞髾(如燕尾,衣上之饰),长褎(袖)交横,体若游龙,褎如素蜺(虹)”,即是描写舞者所着长袖和有飞带之形态。
1700382237
1700382238
汉时妇女除前说过的入庙、助祭、蚕桑诸礼服上的剪牦帼、假髻、大手髻外,一般流行高髻,当时有童谣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这种形容,虽未免过分,但也是有感而发,所以有“斯言如戏,有切事实”的评论。其中如明德马皇后美发,为四起大髻,发髻成后尚有余发,乃绕髻三匝。《史记·司马相如传》之《上林赋》中有“长眉连娟”的描述。郭璞谓连娟,眉曲而细长(一作“细貌”),乃是描写汉时眉的式样。高髻和四起大髻当属大髻的式样,上述大致与童谣形容相仿。
1700382239
1700382240
《后汉书·舆服志》谓:建华冠,制如缕鹿。《独断》曰:“其状若妇人缕鹿”;薛综曰:“下轮大,上轮小。”《集解》谓:逐层如轮,下大上小,其设饰亦必有柱”。汉时妇人髻式中有与此冠略同者。此言髻式既下大上小而高,则髻中必有柱以立之。张揖说:错其羽毛以为首饰,或亦似缕鹿式之类的髻式。此是妇女髻式中有类似建华冠之缕鹿式者,为汉妇人发式的另一式样。《鲁元公主外传》中有记孝惠皇后张氏“云髻峨峨,首不加冠而盘髻如旋螺”。似旋螺之式或亦类乎这种镂鹿式。按此传为东晋时人撰,距汉代较近,所述或亦有所据。此种髻式当亦有之(参见汉女图5.2.1女之1)。
1700382241
1700382242
1700382243
1700382244
1700382245
5.2.1女
1700382246
1700382247
5.2.1女
1700382248
1700382249
山东孔庙。像着上衣而下裳。图中1的髻式,据《后汉书集解》云:汉妇人发髻有缕鹿之式。薛琮云:有上下轮,谓逐层如轮,下轮大上轮小,其梳饰此髻时髻中必有柱。此像的髻式与此相符,当即汉时妇人的缕鹿髻。
1700382250
[
上一页 ]
[ :1.7003822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