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3051
6.4.3男
1700383052
1700383053
北魏·宁恕暨妻郑氏墓窟画像。
1700383054
1700383055
原稿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提供。戴的亦为笼冠,其服为上衣下裳。北魏自孝文帝变其本族服饰而采用汉、晋制度。此像腰间大带前似系蔽膝,但因短又与蔽膝不同。颈下有一领,按《释名》:“曲领在内,所以禁中衣领上横壅,其状曲也”。曲领在内衣外,形状大而曲,后来隋代有方心曲领,就是由此而演变来的。此像衣饰线条清晰,可能有添补。其旁女侍发鬟式样又与南朝所作侍女相似。冠上由后而向前所插者,很可能为立笔的后来遗制;旁插者似为簪导。从这形象看,也可见北朝衣冠制度受汉族的影响。如果同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传)卷》比较,则多少还是带有些北族的特点。这二者在时间上也较为接近。其旁的侍女,发饰上也接近于南朝。腰间所束者似为庾信诗中的“围腰运织成”的围腰,因庾信乃由南朝而入仕于北朝的人物。
1700383056
1700383057
1700383058
1700383059
1700383060
6.4.4男
1700383061
1700383062
6.4.4男
1700383063
1700383064
1.为《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作(传),此图或为宋人摹本。2.传为顾恺之所作《烈女传图》,宋人摹本。
1700383065
1700383066
《女史箴》为晋张华惧当时贾后专政及后族之盛,乃用历史上的贤后贞女来规讽贾后的威佚。顾恺之亦就此而作图。但其中涉及人物多为前代后、妃,上及春秋,下或及于魏、晋等,因此,图中服饰不一定完全反映当时的冠服制度。
1700383067
1700383068
图中1,为汉元帝,其所戴为通天冠。通天冠的形制同远游冠。按《晋志》云:“通天冠,本秦制,高九寸,正竖顶少斜却,乃直下铁为卷梁,前有展筒,冠前加金博山述,乘舆所常服也。”此冠前有金博山述,卷梁以前高后略低,较之汉制前后已趋平势。《通志略》谓:“晋依汉制,前加金博山述。”像中所作冠式,颇为近之,但仍保持汉时若鸟飞的飞翮之缨及春秋时的长缨。《比雅》云:“飞翮缨以鸟尾编作缨。”此说可信,否则不能有如此的轻飘飞扬。
1700383069
1700383070
图中2为《烈女传图》,传为顾恺之作。此为宋人摹本。冠式与1相似,卷袖露臂为汉时的俗尚,但襟掖间插有麈尾,又为南朝的习尚。
1700383071
1700383072
1700383073
1700383074
1700383075
6.4.5男
1700383076
1700383077
6.4.5男
1700383078
1700383079
顾恺之《女史箴图》(传),上海博物馆。
1700383080
1700383081
似为委貌冠。《后汉书·舆服志》云:“委貌冠,皮弁冠同制,长七寸,高四寸,形似复杯,前高广,后卑锐。”《晋志》云:“行乡射礼,则公卿委貌冠,以皂绢为之,形似复杯,与皮弁同制,长七寸,高四寸”。像中形制是委貌冠类于皮弁式者。
1700383082
1700383083
1700383084
1700383085
1700383086
6.4.6男
1700383087
1700383088
6.4.6男
1700383089
1700383090
1700383091
1、2、3、4、5,均为宋人摹东晋顾恺之的《烈女仁智图》。6、7、8、9,均为宋人摹顾恺之的《斫琴图》。10.为《女史箴图》。11.为《石画历代圣贤像·孔子七十二弟子像》中之郑国像,宋代李画,绍兴二十六年刻石于杭州。
1700383092
1700383093
1700383094
图中1.为长子像。2.为羊后大夫像。所戴之冠与图中11相似。陈祥道《礼书》中有惰游冠、缁布冠、子姓冠等,其形象与此相似。古冠制有梁、有武、有缨、有、有纯,此数冠均相符,唯武不清,且数像皆属春秋时人物,所戴的冠均作前高后低,当是汉或汉以前的冠式。最近出土的秦俑所戴的冠,亦有类似此式者。所以此图中的冠式,为秦、汉前时期的冠制。因图均为晋人所作,故列入本章图中,但可作为战国前后时期的冠制的参考。
1700383095
1700383096
图中1、2、3、4、11均相似,属秦前的冠式。
1700383097
1700383098
图中3、5、6、7、8、10,可参见图6.4.5男。
1700383099
1700383100
[
上一页 ]
[ :1.7003830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