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83534e+09
1700383534
1700383535
1700383536 簪、钗 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有“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南朝宋代鲍照《拟行路难》有“还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楚妃叹》有“金簪鬓下垂”;梁代费昶《衣》有:“鬓插九枝花”等都是描述插金钗之多,也是这时插带的特点。
1700383537
1700383538 镊 亦簪类,梁代江洪《咏歌姬》有“宝镊建珠花。”
1700383539
1700383540 插鲜花的有:梁代皇太子杂题《寒闺》:“鬟边插石榴”;及南朝宋代鲍令晖《石城乐》中有:“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南方的素馨花(即茉莉花),其香特强,也为妇女们喜爱。梁代张隐(一作后汉末时人)《素馨诗》有:“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鬓”;《晋书》亦载:“都人簪奈花。”这种将素馨花穿缕而盘绕于髻上,前代也有,后世也喜爱。不特把鲜花插之发髻上,也有带在衣襟上的。《孟珠歌》有:“杨州石榴花,摘枝双襟中。”
1700383541
1700383542 手腕上带以金、玉的手镯,梁代皇太子《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有“衫轻见跳脱”。跳脱即是臂钏,后世名之曰臂镯或手镯。
1700383543
1700383544 至于簪钗等物,贵族妇女用金、玉、翡翠、玳瑁、琥珀、珠宝等制成;一般贫者用铜、银、骨类。《钗小志》中载:“东昏侯为潘妃作一双琥珀钗,值七十万(有夸大意)”;《晋令》有:“女奴不得服银钗。”
1700383545
1700383546 《通俗篇》云:“妇饰之有假花,其来已永,其以珠宝穿缀,则仅著于六朝”。观乎咏“步摇花”句中的描述,花饰确盛行于六朝。
1700383547
1700383548
1700383549
1700383550
1700383551 中国古代服饰史 [:1700378968]
1700383552 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八节 军戎服饰
1700383553
1700383554 军事上用的服饰,一是盔、铠甲;二是袍袄;三是前面所说的裤褶。
1700383555
1700383556 铠甲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北方各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加以南北双方矛盾重重,南北二方的战斗相当激烈,篡夺政治统治权的斗争也此起彼伏,因此对于战争工具十分讲究。加以练铁术的提高,钢开始用之于武器中,铠甲等发展也达到精制。《晋书·赫连勃勃传》云:“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又“造五兵之器,精锐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这虽是统治者的残忍暴虐,但也逼使工艺者在这方面精工炼制。《慕容超传》云:“今据五洲之疆,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周书·突厥传》亦云:“居金山之胜,为柔然铁工。”金山形如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魏书·崔延伯传》载:“延伯既破秦城,乃与宝夤率众于安定,甲卒十二万,铁马八千匹”;《邺中记》亦载:“石季龙的左右万人,皆着白色细铠,光耀夺目。”从这些事例看,其中虽带有夸大的描述,但说明北朝的铁甲、铁盔,是相当多而且精。
1700383557
1700383558 南朝的铠甲,略逊于北朝,但也不弱。《宋书·沈攸之传》云:“铁马五千,浴铁为群”;《南齐书·本纪》载有:齐之东昏侯,实甲犹七万人,马被银莲叶具装铠;《宋书·阮佃夫》传中有:“所领细铠”语;《资治通鉴·梁纪》载:“侯景浴铁数千叶翼卫左右”等。浴铁乃形容铁甲坚滑如水洗过一样的光亮。这种铁甲大致是钢铁合制的铠甲。《建武故事》有:“皆重铠浴铁”语。至于东昏侯的银莲叶具装铠,恐怕是讲求外表而已。细铠当是片叶较密的扎甲,前秦之苻坚使熊邈造金银细铠也如是。所以说,到了南北朝时,铠甲比汉、晋时又完备了一步。唯当时用皮革做的铠甲也还是并存的,如《北史·白兰传》载:“周保定元年遣使献犀甲铁铠”;《晋书·马隆传》载:“奇谋间发,出敌不意,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披犀甲,无所留碍,咸以为神。”足见早期是铁、皮铠并用的。
1700383559
1700383560 在这时期的出土文物中,骑兵和步兵陶俑以及壁画中均有不少身穿铠甲的形象,他们不单上身披甲,而且下体也加以披甲。这种实物形象,更可帮助我们认识当时铠甲的具体形制。不过铁甲的实物在目前还缺少发现。
1700383561
1700383562 除了人身的防御外,为保护战马起见,在战马身上也加以铠甲,称之曰“马具装”。前面已说过,东昏侯的银莲叶具装及铁马万群,都是马铠的例子。又《晋书·刘曜传》载:“召公卿以下子弟有勇干者为亲御郎,被甲乘铠马,动止自随,以充折冲之任。”及《魏书·柔然传》载:“诏赐阿那环细明光人马铠二具,铁人马铠六具”,都是关于马铠的记述。
1700383563
1700383564 北朝的女子也着铠甲。《南齐书·魏虏传》载,“太后出,则妇女着铠骑马,近辇左右”。这当是一种仪卫的排场。
1700383565
1700383566
1700383567
1700383568
1700383569 从出土的形象中看,铠甲虽已全备,但臂铠、披膊等部分还未臻完整。铠甲的发展过程,从秦始皇陵侧发掘出土的兵马俑中看,无疑是先从保护胸背二部分开始,然后再添加下裳部分。这胸背二部即一当胸、一当背的“裆甲”。《魏书·李平传》所云“诏平长子奖以通直郎,从赐平缣帛百段,紫纳金装衫甲”,及《宋书·孔琳之传》所说“至于袍袄、裆,必俟战阵,实在库藏,永无损毁。愚谓若侍卫所须,固不可废,其余则依旧用铠。小小使命,送迎之属,止宜给仗,不烦铠袄”。这种裆乃是指裲裆甲与裆衫。袍袄也是作战时所用的,当然也包括侍卫所着的和仪仗所着的两种。
1700383570
1700383571 军装,则足着靴,腰束皮带。见《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食少,粮运阻绝,无以为计,唯煮槐楮、桑叶并纻根、葛艾等草及靴、皮带、斤角等物而食之。”
1700383572
1700383573 南北间的对峙,战事的重心逐渐移向南方,南朝又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建康(今南京),因此对于水战工具,在这时是极为重要的。南朝在这方面是胜于北朝,水师大为发展。《晋书·桓玄传》载:“于是大修舟师,曾未三旬,众且二万。楼船器械至盛,玄率舟舰二百发江陵”;《宋书·杜慧度传》载:“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又如“前秦苻坚……率步骑三十五万为前锋……晋遣都督谢石……等水陆七万,相继拒融。”都说明这时的战争必以水陆相济,不能全赖步骑。
1700383574
1700383575
1700383576
1700383577 上面所说的铠甲、马铠、裆甲或裆衫,它的具体形象,可见之于出土的陶俑和壁画中。
1700383578
1700383579
1700383580
1700383581
1700383582 从形象中看,这时的裆甲较长,一直掩至腹下。腰束皮带,头戴盔。甲片下端略作小圆角形,也有作鱼鳞形或有带椭圆形者,且下体己具有甲裳(腿裙),甲裳分左右二片。也有上身穿裆甲而下着大口裤,即大口裤褶上加裆甲,此式多为仪卫者的甲式。有的在甲身胸前左右各有一圆形的护。
1700383583
[ 上一页 ]  [ :1.7003835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