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83555e+09
1700383555
1700383556 铠甲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北方各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加以南北双方矛盾重重,南北二方的战斗相当激烈,篡夺政治统治权的斗争也此起彼伏,因此对于战争工具十分讲究。加以练铁术的提高,钢开始用之于武器中,铠甲等发展也达到精制。《晋书·赫连勃勃传》云:“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又“造五兵之器,精锐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这虽是统治者的残忍暴虐,但也逼使工艺者在这方面精工炼制。《慕容超传》云:“今据五洲之疆,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周书·突厥传》亦云:“居金山之胜,为柔然铁工。”金山形如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魏书·崔延伯传》载:“延伯既破秦城,乃与宝夤率众于安定,甲卒十二万,铁马八千匹”;《邺中记》亦载:“石季龙的左右万人,皆着白色细铠,光耀夺目。”从这些事例看,其中虽带有夸大的描述,但说明北朝的铁甲、铁盔,是相当多而且精。
1700383557
1700383558 南朝的铠甲,略逊于北朝,但也不弱。《宋书·沈攸之传》云:“铁马五千,浴铁为群”;《南齐书·本纪》载有:齐之东昏侯,实甲犹七万人,马被银莲叶具装铠;《宋书·阮佃夫》传中有:“所领细铠”语;《资治通鉴·梁纪》载:“侯景浴铁数千叶翼卫左右”等。浴铁乃形容铁甲坚滑如水洗过一样的光亮。这种铁甲大致是钢铁合制的铠甲。《建武故事》有:“皆重铠浴铁”语。至于东昏侯的银莲叶具装铠,恐怕是讲求外表而已。细铠当是片叶较密的扎甲,前秦之苻坚使熊邈造金银细铠也如是。所以说,到了南北朝时,铠甲比汉、晋时又完备了一步。唯当时用皮革做的铠甲也还是并存的,如《北史·白兰传》载:“周保定元年遣使献犀甲铁铠”;《晋书·马隆传》载:“奇谋间发,出敌不意,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披犀甲,无所留碍,咸以为神。”足见早期是铁、皮铠并用的。
1700383559
1700383560 在这时期的出土文物中,骑兵和步兵陶俑以及壁画中均有不少身穿铠甲的形象,他们不单上身披甲,而且下体也加以披甲。这种实物形象,更可帮助我们认识当时铠甲的具体形制。不过铁甲的实物在目前还缺少发现。
1700383561
1700383562 除了人身的防御外,为保护战马起见,在战马身上也加以铠甲,称之曰“马具装”。前面已说过,东昏侯的银莲叶具装及铁马万群,都是马铠的例子。又《晋书·刘曜传》载:“召公卿以下子弟有勇干者为亲御郎,被甲乘铠马,动止自随,以充折冲之任。”及《魏书·柔然传》载:“诏赐阿那环细明光人马铠二具,铁人马铠六具”,都是关于马铠的记述。
1700383563
1700383564 北朝的女子也着铠甲。《南齐书·魏虏传》载,“太后出,则妇女着铠骑马,近辇左右”。这当是一种仪卫的排场。
1700383565
1700383566
1700383567
1700383568
1700383569 从出土的形象中看,铠甲虽已全备,但臂铠、披膊等部分还未臻完整。铠甲的发展过程,从秦始皇陵侧发掘出土的兵马俑中看,无疑是先从保护胸背二部分开始,然后再添加下裳部分。这胸背二部即一当胸、一当背的“裆甲”。《魏书·李平传》所云“诏平长子奖以通直郎,从赐平缣帛百段,紫纳金装衫甲”,及《宋书·孔琳之传》所说“至于袍袄、裆,必俟战阵,实在库藏,永无损毁。愚谓若侍卫所须,固不可废,其余则依旧用铠。小小使命,送迎之属,止宜给仗,不烦铠袄”。这种裆乃是指裲裆甲与裆衫。袍袄也是作战时所用的,当然也包括侍卫所着的和仪仗所着的两种。
1700383570
1700383571 军装,则足着靴,腰束皮带。见《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食少,粮运阻绝,无以为计,唯煮槐楮、桑叶并纻根、葛艾等草及靴、皮带、斤角等物而食之。”
1700383572
1700383573 南北间的对峙,战事的重心逐渐移向南方,南朝又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建康(今南京),因此对于水战工具,在这时是极为重要的。南朝在这方面是胜于北朝,水师大为发展。《晋书·桓玄传》载:“于是大修舟师,曾未三旬,众且二万。楼船器械至盛,玄率舟舰二百发江陵”;《宋书·杜慧度传》载:“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又如“前秦苻坚……率步骑三十五万为前锋……晋遣都督谢石……等水陆七万,相继拒融。”都说明这时的战争必以水陆相济,不能全赖步骑。
1700383574
1700383575
1700383576
1700383577 上面所说的铠甲、马铠、裆甲或裆衫,它的具体形象,可见之于出土的陶俑和壁画中。
1700383578
1700383579
1700383580
1700383581
1700383582 从形象中看,这时的裆甲较长,一直掩至腹下。腰束皮带,头戴盔。甲片下端略作小圆角形,也有作鱼鳞形或有带椭圆形者,且下体己具有甲裳(腿裙),甲裳分左右二片。也有上身穿裆甲而下着大口裤,即大口裤褶上加裆甲,此式多为仪卫者的甲式。有的在甲身胸前左右各有一圆形的护。
1700383583
1700383584
1700383585 除裆甲外,也有肩有披膊、筒袖等件的全铠甲。
1700383586
1700383587 马甲在出土的陶俑及壁画中较多见。基本上已具备了全身遮蔽的马具装形制。有保护马首的“面廉”、保护马颈的“鸡项’、保护马身的“甲身’、保护马颈及胸前的“荡胸”,臀部有“搭后”掩蔽。
1700383588
1700383589 袍袄的形制,指战袄和战袍,它同品官所服的袍和铠甲的形制应有区别。如果同式的话,那就不能称为战袍,如若和铠甲同式,只是在棉制的袄或袍上加以金铜钉,那又是棉甲了。
1700383590
1700383591 根据宋代人的说法,宋时的公服,乃是唐末的战袍,是窄袖紧身及短的袍,而公服则是大袖而其下又有横襕者。因此可知唐时之战袍非如铠甲形制者。又清代学者认为六朝以后,将士多用袄,多以袍袄为武服。又《中华古今注》云:隋文帝征辽,诏武臣服缺胯袄子,取为军用。所谓缺胯袄子,即宋时的窄袖紫衫,前后开衩,便于乘骑。从这点来看,所谓战袍不过是与一般袍异其制而已,非是战甲式者。明于此,则战袄的形制当较短且窄可知了。如敦煌西魏285窟中的一人不着铠甲者可能即是。
1700383592
1700383593
1700383594
1700383595
1700383596 中国古代服饰史 [:1700378969]
1700383597 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九节 南北朝的生活
1700383598
1700383599 魏、晋时期通常还是席地而坐,但坐榻的习惯也很盛行。榻上设有凭几作为依靠。高句丽出土的晋或六朝时冬寿墓壁画中,冬寿及其夫人即如此。自竹林诸人后有作箕踞的;有作如佛教中的跏趺盘膝而坐者。同时坐胡林之风更盛,也就是垂脚而坐者。《南齐书·魏虏传》载:“虏主及后妃常行乘银镂羊车,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脚辕中。”所称胡林(即后来的交椅,可携之而行),当是从其他民族的形制中来。
1700383600
1700383601 南朝人的交通工具,还是用车子,且驾牛车为主,骑马不能作为正式的乘具。《旧唐书·舆服志》云:“江左官至尚书郎而辍轻骑乘马,为御史所弹。”又“颜延年罢官后,好骑马出入闾里,当代称其放诞。”南朝自东晋迁都建康(南京)后,南方物产富足,因此生活上骄奢成俗。据《颜民家训》云,“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冯斑丝隐囊。”又“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当然,这种的生活也非一时所产生,是前期早已有之。所以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有云:“传类领会,或蹲或踞,暑夏之月,露首袒体,盛务唯在樗蒲、弹棋。又或乱顶科头,或裸袒蹲夷,或濯脚于稠众。”又邓粲《晋记》云:“谢鲲与王澄之徒,慕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裸袒箕踞,谓之八达”(晋书以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为竹林七贤)。在竹林七贤中以刘伶为甚,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搜神记》云:“晋元康中,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倮身之饮。”《南齐书》云:“郁林王居尝裸袒,著红縠裈樨杂采衵服,好斗鸡。”《陈书·周迪传》云:“冬则短身布袍,夏则紫纱抹腹,居常徒跣。”观乎近来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刻画像中,有作箕踞坐者,有作跏趺坐者,也有作两股着足跟而坐者,可作为南朝起居生活习俗的佐证。北朝的生活也如此,有涂粉、散发等。当然这不是所有各朝都如此,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但其风尚如此。
1700383602
1700383603 麈尾扇也盛行于这个时期,始于西晋后。扇用麈尾,一说能拂蝇,又说拂毡类而能使不蠹,再者,麈似鹿而大,其尾能辟尘,群鹿随麈而行,皆视其尾为准,故谈者执之以挥。《陈书·张讥传》载:“后主集官僚宴时,造玉柄麈尾新成,后主亲执之曰:‘当今虽复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独张讥耳’,即手授讥。后主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所以凡是讲学论道者等都执麈尾,因而士大夫、官僚们也常效法执之。
1700383604
[ 上一页 ]  [ :1.7003835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