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86757e+09
1700386757 幞头 有四带,二带系于脑后并下垂,二带折而反系于上使其曲折附于头顶髻前,有事时可放下而系之于颔下,使服劳时不脱。无事时则将二带反系于顶上,盖其四带之作用如此,因此有四带才称幞头,宋人常言四脚者即此意。
1700386758
1700386759 巾 本是用一幅布裹头,所以明代李时珍说:“古以尺布裹头为巾,后世以纱罗布葛缝合,方者巾”。在五代及宋代,巾之屋已加高,并有各种式样和名称,如东坡巾、山谷巾、云巾,软巾、唐巾、幅巾、仙桃巾、双桃巾、葛巾、华阳巾、错摺样等。其中有的是以某一士大夫或文学上有名人物如苏东坡、黄山谷等所戴的巾式来称谓之,有的是以纱葛材料为名。一般士人又有裹结带巾的。唐巾又有二带、四带之别,四带即前述之幞头。苏东坡有谢人惠赠云巾诗,云巾又名燕尾巾。东坡巾又名乌角巾,此巾的式样有四墙,即墙外又有墙,外墙比内墙少杀,前后左右各有角(即墙面之角)相向着外墙之角而介在两眉之上。在明代尚见到东坡的画像,所戴的巾即作此式。《东坡居士集》有“父老争看乌角巾”句,因而有东坡巾之名。又苏州市博物馆藏明代李士达所作《西园雅集图》中的苏东坡即戴东坡巾。
1700386760
1700386761 胡桃结巾 《老学庵笔记》云,“予童子时,见前辈犹系头巾带于前,作胡桃结”,即是将幞头的二带反折于顶而结成胡桃的结式。
1700386762
1700386763 仙桃巾 米芾记李公麟画《西园雅集图》中的王晋卿即戴仙桃巾。又程伊川所戴纱巾,背后望之如锤形,其状乃似道士所戴者,谓之仙桃巾。
1700386764
1700386765 宋徽宗尝戴栗玉并桃冠,用白玉为簪贯之,服赭红羽衣(《三朝北盟会编》作:着销金红道袍),羽衣当属于鹤氅一类。宋代蔡伸《小垂山》:“鹤氅并桃冠,新装好,风韵愈飘然”。
1700386766
1700386767 苏州市博物馆藏明代李士达所作的《西园雅集图》中秦少游所戴者即仙桃巾。
1700386768
1700386769 《烬余录甲编》有“漆冠并用桃式”,或可作并桃冠状之释。宋画中有作此双桃式的巾。由此可见宋代的并桃冠、双桃巾、仙桃巾等形式,是宋代突出的巾式。
1700386770
1700386771 幅巾 用黑缯六尺许裹头,在髻二旁各缀一带,自巾外过头顶后相结而垂之。
1700386772
1700386773 华阳巾 宋初隐士陈搏尝戴华阳巾见宋太宗,又太宗在退朝时亦戴华阳巾。
1700386774
1700386775 帻 在古代,士以上方可戴冠,帻是庶人们戴的。所谓帻者,是韬裹鬓发使之入帻中而不致蓬乱,作为覆盖发髻之用,也可以作为覆髻之巾。有人说,明代的网巾是由帻演变而来的,是说帻的作用与明代的网巾相似。在宋代,帻只施之于乐工、仪卫中用之。《东京梦华录》载,“乐工裹介帻如笼巾者”即是。
1700386776
1700386777 帽 一般来讲,以帛冒首,所以叫做帽。明人李时珍说:“圆者为帽”,如大帽、小帽、圆顶盖耳帽等。所以帽大多顶是圆的。帽又有帽檐,宋时有的帽檐尖而如杏叶者,后面为短檐才二寸左右。用幞头光纱做的称之曰京纱帽。到庆历之后用南纱做的称之曰翠纱帽。这种帽,书生们多戴之。初时顶与檐皆圆,后来又增其身与檐向上耸,故俗称笔帽,以其形似笔筒之故。在元祜初,士大夫都仿效苏东坡戴的高桶帽,谅亦同此式,称之日子瞻样。又隐士方山子戴方耸而高的帽,因称“方山子”,其形当是方形的。其他尚有尖檐帽及轻巧简便的罗隐帽(即减样方平帽)诸名称。
1700386778
1700386779 (以上见图9.2.23男至9.2.33男)
1700386780
1700386781
1700386782
1700386783
1700386784 9.2.23男
1700386785
1700386786 9.2.23男
1700386787
1700386788 《维摩演教图》中的维摩像。巾下戴小冠。
1700386789
1700386790
1700386791
1700386792
1700386793 9.2.24男
1700386794
1700386795 9.2.24男
1700386796
1700386797 《洛社耆英会图》中文彦博像。戴东坡巾。
1700386798
1700386799
1700386800
1700386801
1700386802 9.2.25男
1700386803
1700386804 9.2.25男
1700386805
1700386806 《三才图会》中之东坡巾。
[ 上一页 ]  [ :1.7003867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