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7481
其他如额发的修饰也是各期有不同的变化。如崇宁年间流行大鬓而前面作方额,到宣和年间又风尚云尖巧额、鬓撑金凤。方额的式样,在图画中都能见到,如图9.3.4女、图9.3.30女之2.即是,亦见图9.3.34褙子。
1700387482
1700387483
1700387484
1700387485
1700387486
9.3.34褙子
1700387487
1700387488
9.3.34褙子
1700387489
1700387490
与图9.4.7褙子之七1的情形相同,都是不见其腋下开衩情况,但与图9.4.9褙子的形式相似,故仍列入褙子类。详见正文中。
1700387491
1700387492
前额发饰作尖巧式样者,在宋代的画像中也属多见,如图9.3.26女之3,图9.3.35女,图9.3.23女之1、3、9,图9.3.37女之4等。
1700387493
1700387494
1700387495
1700387496
1700387497
9.3.35女
1700387498
1700387499
9.3.35女
1700387500
1700387501
山西晋祠泥塑。高髻,又名“朝天髻”者当亦类此。
1700387502
1700387503
未出嫁的少女,以梳双鬟为多,即在头上或在额旁梳成二个小鬟。鬟是中空如环形的发髻,宋代黄庭坚诗句“学绾双鬟年纪小”及“云鬟垂两耳”即是。有把鬟梳在额上的;也有梳成好几个鬟的。这种鬟式大抵是小女梳的为多。另有把头发盘成如螺蛳形的称之为螺髻或螺鬟。宋代晏几道诗有:“垂螺拂黛清歌女”、“犹绾双螺”,其他如“垂螺近额”、“两两青螺绾额旁”、“双螺未合”,以及吕滨老诗:“起来重绾双罗髻”等,都是形容还未到梳成发髻时的少女发饰形式。在前面《东京梦华录》中也提及:“童女皆选两军妙龄……仙童丫髻,或仙人髻。”(见图9.3.36女诸式)。
1700387504
1700387505
1700387506
1700387507
1700387508
9.3.36女
1700387509
1700387510
9.3.36女
1700387511
1700387512
l.宋人画《半闲秋兴图》中之双螺髻。2.宋人画《春宴图》中之垂螺髻。3.宋人画《文会图》中之双丫鬟。4.白沙宋墓壁画中之单鬟髻。5.《八十七神仙图》中之双鬟。系神仙中人物,原作者不免有夸张想象化,但亦根据少女中的双鬟加上而形成。
1700387513
1700387514
1700387515
1700387516
1700387517
9.3.37女
1700387518
1700387519
孩童的头饰。均集自宋画。其中1、2、3、6,均作若干小髻式,即《齐东野语》中所说的:“又一满头为髻如小儿”。宋时小儿有此种多髻式者。
1700387520
1700387521
4、5,《武林旧事》载有:“搭罗儿”者,即孩子在初凉时所戴的小帽,以帛缕圈于额发上如发圈。图中4.如围着一圈皮毛;图中5,则围一圈如锦缎织物,皆与所戴搭罗儿之式相符。
1700387522
1700387523
7、8、9、10,发留顶前,束以丝缯,如“博焦”之状,也叫做“鹁角”。11、12,小儿发饰之另一式。
1700387524
1700387525
《宋史·五行志》载:理宗朝时,童孩削发,必留像大钱大一些的头发于头顶左,名之日:“偏顶’。或者留之于顶前,束以丝缯,象“博焦”的形状,【12】或称之为“鹁角”.女孩稍大即作若干小髻的装束(见图9.3.37女)。
1700387526
1700387527
面饰 宋代妇人承前代之风,常在额上和两颊间贴以花子。这种花子是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纸剪成各种小花朵或者做成小鸟、小鸭的形状,用一种呵胶粘贴。这种胶水出之于辽水之间,可以粘合羽箭,又宜为妇女贴花钿之用,呵嘘后就可以溶解粘贴,故叫做呵胶。在太宗淳化年间,京师巷间的妇人又竞剪黑光纸作团靥以饰面部;也有用鱼腮中小骨来装饰在面间的,称之为“鱼媚子”。《宋徽宗宫词》有“宫人思学寿阳妆”之句,就是记当时宫中的宫女效学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她在人日的那天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她的额上,形成五出花朵,拂之不能去,经过三天后洗之乃落去,于是宫女们奇其面妆之异,相互仿效作“寿阳落梅妆”。见彩色图13,宋仁宗后像额间尚作贴珠花钿的妆饰。
1700387528
1700387529
在北宋后期,封建王朝由于内宫和上层社会侈靡成习,北方的女真族金又崛起,因而当时的上层妇女又喜效学北方民族妇女的打扮,主要是在发髻方面。作束发垂脑的女真族妇女的发式,谓之“女真妆”。先出现在宫中,后来逐渐遍及全国,致有“浅淡梳妆,爱学女真梳掠’之语。又舞女戴狸帽覆额,有“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剪胡衫窄”句。这种装束,也是从北方民族,主要是从当时的辽、金学来的。在宋和金人所作的《文姬归汉图》、《昭君出塞图》以及吉林库伦旗辽墓壁画中的妇人所戴者应即是这种帽式。可参阅第十章、第十一章辽、金服饰。
1700387530
[
上一页 ]
[ :1.7003874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