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7566
从上述诸书记载中,可以知道宋代女子穿背子的有后、妃、公主,有家居妇女,有说媒的妇人,有迎酒节日的女妓,有教坊中的歌乐女子等。
1700387567
1700387568
根据以上所载述,男和女两者穿着褙子的在宋代确是极为普遍。
1700387569
1700387570
以男子穿的背子来说,从记载中看,它还不能作为正式服饰应用,虽如封建的帝王在即位时也穿这种背子,但这是一因在大丧期内,二是哲宗当时还是未成年人,所以把背子权作礼服之用。朱熹在答其门徒问时也说过:“孝宗简便,平时着背,常朝引见臣下,只是凉衫。”可证不是宋代每个皇帝都是这样的。宋徽宗也在卸了正服龙袍后再换着背子,且上面有罩以道袍,这就是把背子作为衬服而不是当作礼服之用。至于官员们也只作为穿公裳时把背子作为衬服,士大夫们虽平时也有只穿背子见客,但也必须戴帽并以勒帛系束方为得体。凡此所记,都说明褙子是属于非正式礼服,只是在家作为会客时的简便礼服或是作衬服之用为多。
1700387571
1700387572
至于妇人、女子的穿背子,却有着正式的规定。如《舆服志》中所说的:命妇以花钗翟衣为正式礼服之外,背子即作为常服穿用。如皇后受册后回来谒家庙时也穿背子,皇后在庆节日时第三盏酒后才换团冠背子,说明背子是作常服使用的。一般未嫁女子和妾辈也把背子作为常服。其他如说媒、迎酒节日也作为较次盛饰之服穿着,因为一等者用特髻大衣,大衣即命妇正式礼服,而二等即着裙背,所以说是次于大衣的一种常礼服。这是妇女穿背子的作用不象男子一样,从其使用上说也是略有异同。妇人的背子,又列入冠服之例,这是褙子在男子和女子穿着使用上的不同点。
1700387573
1700387574
下面再谈谈宋代背子的形制究竟是怎样的,现就宋人对于背子的记载摘述之:
1700387575
1700387576
1700387577
1700387578
1700387579
《文献通考》引程氏《演繁露》云:“襦者,短衫也……褐者裾垂地。张良传有老父衣褐至良所,师古曰:‘褐制如裘,今道士所服者是也。裘即如今之道服也,斜领交裾,与今长背子略同,其异者背子开袴(应作胯),裘则缝合两腋也。然今世道士服,又略与裘异,裘之两裾交相掩拥,而道士则两裾直垂也。’师古略举其概,故不能详也。长背子古无之,或云近出宣政间。然小说载,苏文忠衣衬朝服,即在宣政之前矣。详今长背,既与裘制大同小异,而与中单又大相似,殆加减其制而为之耳。中单腋下缝合,而背子则离异其裾,中单两腋各有带穴,其腋而互穿之,以约定里衣,则意制全是中单也。今世好古而存旧者,缝两带缀背子掖下垂而不用,盖仿中单之交带也,虽不以束衣而遂舒垂之,欲存古也。”《演蕃露》又云:“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状如单襦、袷袄,特其裙加长直垂至足焉耳,其实古之中也……古之法服朝服,其中必有中单。中单之制,正如今人背子而两腋有交带横束其上。今世之慕古者,两腋各垂双带,以准中之带即本此也。”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云:“余见大父时家居及燕见宾客,率多顶帽而系勒帛,犹未甚服背子……背子本半臂,武士服……或云勒帛不便于措(插也)笏,故稍易背子,然须用上襟,掖下与背皆垂带。余大观间见宰执接堂吏押文书犹冠帽子而背子,今亦废矣。而背子又引为长袖,与半臂制亦不同矣。”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往时执政签书文字率着帽,衣盘领背子,至宣和犹不变也。背子,背及腋下皆垂带。长老言,背子率以紫勒帛系之,散腰则谓之不敬。至蔡太师为相,始去勒帛。”
1700387580
1700387581
《米芾画史》载:“近又以半臂军服披甲上(一作甲士),不带者谓之背子,以为重礼,无则为无礼。”
1700387582
1700387583
以上所载,大抵是指宋时男子所穿的背子而言。从中可以明辨的是:
1700387584
1700387585
1、背子的形制是两裾离异不缝合,在两腋及背后都垂有带子,因其前后裾不缝合,所以要用勒帛系束。
1700387586
1700387587
2、背子引长直垂至足,加长它的袖子,这是宋代背子形式的共同处。
1700387588
1700387589
3、长的褙子前代是没有的。
1700387590
1700387591
此外还有斜领交相掩拥和两裾直垂的问题,即《老学庵笔记》中所说盘领和《石林燕语》中所说的须用上襟。上襟即盘领,此为一式。
1700387592
1700387593
1700387594
1700387595
在宋初有衣衬朝服的说法。按中单类衣,应是交相掩的斜领形式。褙子离异其裾而仿中单虚垂其两带,是从中单的形式演变而来的二裾交相掩,此又为一式。
1700387596
1700387597
另一种是从半臂发展而来的。即所谓:“背子本半臂,武士服”、“半臂军服披甲上(一作士)”,也就是宋人《事物纪原》中所说的:“唐高祖减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这是由直领两裾直垂的半臂演变而为长裾长袖的形式,此为又一式。
1700387598
1700387599
所以说,宋代的背子,即承前期的半臂形式以及前期的中单形式两者发展而形成的。因而产生有斜领、盘领、直领,不垂带或系勒帛或不系勒帛诸说,就是前期以系勒帛为礼,至中期蔡太师始去勒帛。至于交领、盘领之式,亦犹如袍之有斜领、团领,半臂之有直领,因其发展和使用上而异其式。宋时的公服,有盘领,则衬公服的褙子,亦作盘领而相配。这是褙于的使用于男子方面的形式及其作用。见图9.4.1褙子之1和2,图9.4.2褙子。图9.4.3褙子为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的实物,作直领开衩,而二腋下各垂带一条,亦属背子类。
1700387600
1700387601
1700387602
1700387603
1700387604
9.4.1褙子
1700387605
1700387606
9.4.1褙子
1700387607
1700387608
1.此像戴幞头巾子。宋代幞头和巾子后垂的双带一般不作那样长,且亦很少作如此垂带式者,所以认为后垂的二带或系褙子所垂于背后之带。腋下又垂有二长带,也不象是所持障日扇的囊袋之带,因囊袋之带也不需如此长,所以认为也是褙子的垂带。2.图中人未持囊袋,也可证腋下二带非囊袋之带,所以也认为是褙子的垂带。但图中1作斜领,图中2作盘领,是否即是正文中所引的上襟、交领、盘领之式的褙子形制,倘不是褙子,则背及腋下之带无法解释。故认为一为斜领褙子,一为盘领褙子,确否待证。二像均为《清明上河图》中人物。
1700387609
1700387610
1700387611
1700387612
1700387613
9.4.2褙子
1700387614
1700387615
9.4.2褙子
[
上一页 ]
[ :1.7003875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