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7819
1700387820
1700387821
1700387822
1700387823
9.5.3僧
1700387824
1700387825
9.5.3僧
1700387826
1700387827
敦煌壁画。
1700387828
1700387829
1700387830
1700387831
1700387832
9.5.4僧
1700387833
1700387834
9.5.4僧
1700387835
1700387836
1.明代《三才图会》中之“芙蓉帽”。2.“僧帽”。
1700387837
1700387838
道服 道教中道士的服饰有法衣,褐被和常服的道袍,大衫。法衣是法师执行拜表、戒期、斋坛时穿的,指的如全真派中的霞衣、净衣、信衣、鹤氅(又名羽衣)等,以及正一派中的行衣、罡衣、混元衣、班衣、忏衣之类。其中法衣、鹤氅等一般以直领对襟为多。【16】
1700387839
1700387840
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名曰大小衫,这是平时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人的相似,如道教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即系青结巾,穿黄道服,皂练,草履,手持棕笠的装束,是同普通人们所穿者差不多的。道士服饰的另一个特点即头上所戴的冠、巾,因道服是源出于本土的服饰,故不同于僧侣们源由天竺的佛教的服饰。所以《学斋占毕》载:“然冠、履两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窃其所以,坚执不变,凡闲居则以巾覆冠,及谒见士大夫并行科升章则簪冠而彻巾穿舄,是三代之制,尚于羽士见之。”这就是说我国早期的服式制度在道家者流还保持着遗制,也就是说宋时道士还保持着古人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老学庵笔记》也说:“有老道人……铜冠绯氅。”《宣和遗事》中载梦神霄殿有“神霄宫殿五云间,羽服黄冠缀晓班”,即是道家戴冠的记述,因而黄冠成了道流的一般称呼。戴巾也是道家的首服。《太平御览》载:“《仙公请问经》曰,太极真人曰,夫学道当洁净衣服,备巾褐制度,名曰道之法服。”巾即是指如纯阳巾、紫阳巾、幅巾、混元巾(又名玄巾)等之类;其衣有褐衣(青黑色),有边缘,垂带,即前面说过的通冒其外衣的一种服式,就是道流的道服。
1700387841
1700387842
冠以束发,这同一般人戴者相似,如黄冠、金冠、芙蓉冠、五岳灵形图冠、二仪冠等。《太平御览》载,“真诰曰:‘有一老人,着绣裳,戴芙蓉冠,倚九节杖而立。’”芙蓉冠,与礼之爵弁,粗略相似。【17】又载:“海空经曰:‘真仙道士并戴玄冠,披翠被’。”又载“洞神经曰:‘受道之人,皆玄冠草履。’又曰:‘冠戴二仪,衣被四象,故谓之法服’。”道家平时穿履,法事时穿舄,舄履用朱色。所以戴冠、穿衣裳、着朱舄等是道家保留了古人的衣冠制度。
1700387843
1700387844
道家的服色有褐、青和绯,是指法服而言。自唐开始赐李泌紫色之后,宋代也有赐林灵素以紫服的。
1700387845
1700387846
至于女道士的冠服,大体也同男者相似,也是束发戴冠、巾而衣道服的。如宋词中有郭小娘道装诗:“翠羽双垂珥,乌纱巧制巾。”蔡伸对名妓陈文入道后,赋中有“霞衣鹤氅并桃冠”,可见与男道士的冠服相似。又如前期五代蜀主王衍命嫔妃、妾妓皆衣道服、戴莲花冠作道装的装束。又《太平御览》载:“真诰曰:女真未笄者则三环角结或飞云编结,余发垂肩至腰中也。”又“山西经曰,玉女建白冠”等。所举虽是幻想的天女,但也是从人世间的女道士等想象而加工形成的,如宋人作的《八十七神仙图》(朝元仙仗图)都是如此。其中有人间的冠巾、佩绶等,或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想象夸张而绘制的。
1700387847
1700387848
道家着衣,是先穿道袍之类,然后在道袍等之外束以环裙,即下裳,再把鹤氅、罡衣等加罩在外面。
1700387849
1700387850
(以上参见图9.5.5道、9.5.6道、9.5.7道、9.5.8道、9.5.9道)
1700387851
1700387852
1700387853
1700387854
1700387855
9.5.5道
1700387856
1700387857
9.5.5道
1700387858
1700387859
1.道冠。4.雷巾。均选自《三才图会》。6.《朝元仙仗图》中之道冠。2、7,五岳灵冠。6.黄冠。
1700387860
1700387861
1700387862
1700387863
1700387864
9.5.6道
1700387865
1700387866
9.5.6道
1700387867
1700387868
波士顿藏画中之道教人物像。
[
上一页 ]
[ :1.7003878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