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7859
1.道冠。4.雷巾。均选自《三才图会》。6.《朝元仙仗图》中之道冠。2、7,五岳灵冠。6.黄冠。
1700387860
1700387861
1700387862
1700387863
1700387864
9.5.6道
1700387865
1700387866
9.5.6道
1700387867
1700387868
波士顿藏画中之道教人物像。
1700387869
1700387870
1700387871
1700387872
1700387873
9.5.7道
1700387874
1700387875
9.5.7道
1700387876
1700387877
《清明上河图》中之道教人物像。
1700387878
1700387879
1700387880
1700387881
1700387882
9.5.8道
1700387883
1700387884
1700387885
1700387886
1700387887
9.5.9道
1700387888
1700387889
9.5.8道、9.5.9道
1700387890
1700387891
为《清官珍宝皕美图》中之道士服饰。此画册中描写道家的服饰如:“那道士头戴小帽,身穿青布直掇,下边履鞋净袜。主行法事,头戴玉环九阳雷巾,身披天青二十四宿大袖鹤氅,腰系丝带,……黄真人戴王冠……大红金云白鹤法氅,朱红登云朝舄……”。图9.5.9道即是穿绣白鹤氅衣。这种绣白鹤氅也见之于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实物,可证在金代亦作此式。又按全真派源于金而盛于元,所以图9.5.5道中之道冠,或在元、明间形成。唯图9.5.8道的道服,在清代道士服中亦见之,因而历来的道教服饰可能变化也不大。
1700387892
1700387893
关于僧道的衣冠服饰,历来变化是不大的,不过在色泽上有所变更而已。
1700387894
1700387895
本节中部分内容系依据二十年前访问道教中人所得的资料。
1700387896
1700387897
1700387898
1700387899
1700387901
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六节 军戎服饰
1700387902
1700387903
1700387904
宋代的军戎装束,一种是用之于实战时,另一种是用之于仪卫方面的。头上戴的叫做盔,也称兜鍪;身上披挂的是铠或叫做甲。用铁做的叫铁盔、铁铠、铁甲;皮做成的叫皮笠子、皮甲。宋代欧阳修有诗:“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三朝北盟会编》载:“中国甲士自来止于前后掩心副膊,皮笠子,而无兜鍪,故怯战。”又载:“太原城中煮弓弩及皮甲以食。”这也说明宋代除用铁制的铠甲、首盔外,也有用皮革做的甲、盔。除欧阳修的诗外,又如宋帝赐吴越王弘叔骑军钢甲二百、步军甲五千等,只是说宋代的盔甲不如金人军士的盔甲好而已。如《宋史·兵志》载:“至道二年(996年)诏先造光明细钢甲以给士卒。”当时所制的铠甲,初时尚无衬里,易于磨伤肌体,后来衬以(通绸,粗绸)作为里子,这样就改进了一步。又载:“南北作院岁造涂金背铁甲等三万二千,皇祐元年(1049年),知澧州供备库副使宋守信献黑漆顺水山字铁甲。”宋神宗征契丹时穿了黄金甲,宋将韩世忠制连锁甲、狻猊鍪。他同金人在建康(今南京)作战时,他的部下都是金装,马皆铁面皮甲。岳飞有锁子铠、兜鍪。宋初平定江南的宋将曹翰也曾赋诗云:“曾为国难披金甲”之句,这都是宋代有铁铠、盔的记载。
1700387905
1700387906
1700387907
宋时铠甲有:金装甲、长齐头甲、短齐头甲、金脊铁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铁甲、明光细钢甲等,其中连锁甲与锁子甲相类。根据《宋史·兵志》所载:全副盔甲共有一八二五片甲叶,分为披膊、甲身、腿裙、鹘尾、兜鍪和兜鍪帘、杯子、眉子等构成,并用皮线穿联。所以一副铁铠甲,有重至四十九斤左右的。诗句“玉关霜重铁衣寒”,就是形容铁甲的。自渡江以后,南宋又将臂肘间转伸处的铁叶改用皮制以便于屈伸。又毕再遇造一种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同时亦将兜鍪减轻。除了用铁和皮革制作盔甲外,也有用一种极柔韧的纸做的纸甲。在康定元年(1040年),诏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副。按明人《涌潼小品》载:“纸铠起于唐宣宗时,河中节度使徐商劈纸为之,劲矢不能入。”它的做法是用无性极柔的纸加工锤软,叠厚三寸,在方寸之间布以四个钉,如遇雨水浸湿,铳箭不能穿透。除了这种全身披挂的锁甲外,另有一种只掩前胸和后背的,叫做裆甲。
1700387908
[
上一页 ]
[ :1.7003878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