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87905e+09
1700387905
1700387906
1700387907 宋时铠甲有:金装甲、长齐头甲、短齐头甲、金脊铁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铁甲、明光细钢甲等,其中连锁甲与锁子甲相类。根据《宋史·兵志》所载:全副盔甲共有一八二五片甲叶,分为披膊、甲身、腿裙、鹘尾、兜鍪和兜鍪帘、杯子、眉子等构成,并用皮线穿联。所以一副铁铠甲,有重至四十九斤左右的。诗句“玉关霜重铁衣寒”,就是形容铁甲的。自渡江以后,南宋又将臂肘间转伸处的铁叶改用皮制以便于屈伸。又毕再遇造一种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同时亦将兜鍪减轻。除了用铁和皮革制作盔甲外,也有用一种极柔韧的纸做的纸甲。在康定元年(1040年),诏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副。按明人《涌潼小品》载:“纸铠起于唐宣宗时,河中节度使徐商劈纸为之,劲矢不能入。”它的做法是用无性极柔的纸加工锤软,叠厚三寸,在方寸之间布以四个钉,如遇雨水浸湿,铳箭不能穿透。除了这种全身披挂的锁甲外,另有一种只掩前胸和后背的,叫做裆甲。
1700387908
1700387909
1700387910 在作战或日常巡逻时,也有穿用比较轻捷灵便的军士装束,如战袄、战袍等。在《宣和遗事》中载有:“急点手下巡兵二百余人,腿系着粗布行缠,身穿着鸦青衲袄,轻弓短箭,手持闷棍,腰挂环刀……”。这是一种轻兵装束的描述,袍和袄只是长与短的不同,都是一种紧身窄袖而比较短的,便于行动的装束。宋太祖戒禁兵的衣长不得过膝。宋人诗中也有:“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事来。”这首诗虽是记载五代间事,但可看到战时衣服都是既窄又短的。也有在袍、袄上加上抱肚或裆甲的(见图9.1.7男、图9.6.1军)。
1700387911
1700387912
1700387913
1700387914
1700387915 9.6.1军
1700387916
1700387917 9.6.1军
1700387918
1700387919 宋人画《中兴祯应图》中之人物像。
1700387920
1700387921
1700387922
1700387923 宋代仪卫中的军士们所穿的甲胄,形式是仿军士的,只是用黄(粗帛)为面和以布作里手,以青绿画成甲叶的纹样,并加红锦缘边,以青为下裙,【18】红皮为络带,长短至膝,前胸绘有人面二目,自背后至前胸缠以锦带,并且有五色彩装,就是《梦梁录》中所说的在卤簿仪仗有“五色介胄”。
1700387924
1700387925 宋代甲胄的形象,可在宋人著《武经总要》书中见之,有头鍪、头鍪顿项。甲身有披膊(或称掩膊)、身甲、胸甲几个部分,也见之于陈祥道《礼书》中,另在宋墓出土的武士俑和壁屋中见到。
1700387926
1700387927 图9.6.2军 为《武经总要》中的几种甲胄图式。
1700387928
1700387929
1700387930
1700387931
1700387932 9.6.2军
1700387933
1700387934 9.6.2军
1700387935
1700387936 宋代曾公亮著《武经总要》中之甲胄分件图。
1700387937
1700387938 1.头鍪顿项。2.披膊。3.头鍪顿项。4.甲身。6.头鍪。6.胸甲。7.披膊。8.甲身。9.披膊。
1700387939
1700387940 《武经总要》中详述并绘制了各种兵器及甲胄图,是宋代总结了前代的兵器制度,既包括前代已有的,也有以宋代当时的形制为主的。其各种名称也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归结而定。因此可以从中得知,包括马具装在内的形制,如仅依靠图像及出土的部分实物,尚不易洞悉其全部结构。此书同宋代李明仲所著的《营造法式》有同样的价值。
1700387941
1700387942 图9.6.3军 敦煌宋窟的武士图。头上所戴的应即《三朝北盟会编》中所说的皮笠子,飘带乃艺术上的加工。
1700387943
1700387944
1700387945
1700387946
1700387947 9.6.3军
1700387948
1700387949 9.6.3军
1700387950
1700387951 敦煌壁画,346窟,宋。
1700387952
1700387953 图9.6.4军 敦煌壁画中的五代——宋之甲士。
1700387954
[ 上一页 ]  [ :1.7003879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