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88019e+09
1700388019
1700388020 9.6.10军
1700388021
1700388022 四川成都五代·王建墓石雕。
1700388023
1700388024 图9.6.1军 为《中兴祯应图》中的卫士一类的装束,也即前面所说的轻兵急装的装束。
1700388025
1700388026 除了在作战中军将士卒需要人身防御的盔甲外,他们所骑的马,也得有所保护,因此马也有马甲。《三朝北盟会编》载:“后、妃、皇子、皇女李囗献黑漆皮马甲二万副。”马甲分面帘、半面帘、搭后、马身甲、鸡项几个部分,它的形制见之于《武经总要》书中(见图9.9.1军)。按具有比较完整且作全身保护的马甲,大致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贵族头子们的入侵,骑兵在作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产生了对骑兵及战马的保护工具。在宋人与金人的争夺战中,金军就利用骑兵之特点,皆重铠并带索联骑,号“拐子马”,所向不能当。但被具有智略的宋将岳飞令军士以刀斩其中马的一只脚而破之。因其中只要有一马之一足斩折,其他马亦不能动。今在萧照《中兴祯应图》中犹能见到当时金人的骑兵形象(见第十一章金代军戎服饰中)。在宋人图中也能见到骑兵马甲的形象。
1700388027
1700388028 其他如宋人作的《三顾草庐图》、宋或元初的《卤薄图》等也有马具装的形象(见图9.6.11军、9.6.12军及说明)。
1700388029
1700388030
1700388031
1700388032
1700388033 9.6.11军
1700388034
1700388035 9.6.11军
1700388036
1700388037 宋或元初《卤簿图》中之骑士,中国历史博物馆。
1700388038
1700388039
1700388040
1700388041
1700388042 9.6.12军
1700388043
1700388044 9.6.12军
1700388045
1700388046 按此图为宋人所作《三顾草庐图》。观其全图中兵士所戴亦帻,确具有汉时之特色,但对此马铠形制,未知按何时形制而作。因在三国后期虽魏国曹植《先帝赐铠表》有:“先帝赐臣马铠一领”之语,但其实物形像未见,所以此图不能肯定是属于三国时的形制,而属于唐、宋的形制成分居多。马甲具备有面帘、搭后、鸡项等完整构件,大致要在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图为宋人所作,而内容却是三国时的故事,附此图可与《武经总要》相参考。
1700388047
1700388048 现在再附带谈一下宋代军士作战时,除了用各种刀、枪、剑、斧、鞭、锏、弓矢等兵器外,在攻城摧坚时,有用发石的炮,且数量也不少。如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来攻时,城外即有炮五百余座,由于军、政官僚机构的腐败与无能,反而给金人取之为攻城之用。当时的炮,有七梢炮,可发五十斤石;撒星炮可发石数块,远可至五十步;单梢炮可放远至二百七十步。攻城时又有云梯、鹅车洞子等战具,作为登城等之用。其他还有如水战的战船等,现姑略述之。
1700388049
1700388050
1700388051
1700388052
1700388053
1700388054 关于宋代农民起义军的服饰,由于当时记述者都是地主阶级的文人,因而对于这方面的记载是很少的。据《宋稗类钞》载:“宣和二年十日(1112年)……方腊自号圣公,改元永乐,置偏裨将,以巾饰为别,自红巾以上凡六等,无甲胄……腊之妇红妆盛饰,如后妃像,以镜置胸怀间,就日中行则光彩烂然……。”实际在当时的条件下,方腊的军士也不可能在军马倥偬中,对服式制度作多大的改变。因为起义军都是受压迫剥削最深的贫苦农民,他们只有在原有的服装上加以一种标帜,如在头部、胸背、腰间等某一部分加上某种色彩的、某种形式的附加件,以此来区别于统治阶级的军队。上面所说方腊起义军中用的各式头巾等也是这种情形。其后夺得战甲战盔当是可能的,但其形制大体也不会另有所定。至于衣服大抵还是当时一般人所穿的装束。我们再从后人所作的《水浒》中看,梁山泊各人也是穿当时的服装和盔甲。在描写方腊服饰时是:“头戴一顶冲天转角幞头,身穿日月云肩九龙绣袍,腰系……玉带……朝靴”,“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幞头……穿上草履麻鞋……”,这种装束都是当时品官和一般人的服饰。又如柴进头戴冠。按冠在隋、唐以后就废弃不用了。【19】同时由于时间较短,不可能在服饰上作多大的改革。
1700388055
1700388056
1700388057
1700388058
1700388059 中国古代服饰史 [:1700379000]
1700388060 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七节 北方诸民族在服饰上对宋人的影响
1700388061
1700388062 宋代北方的几个民族中,主要是契丹族的势力,后来女真族兴起,到北宋后期女真族的贵族主掠迫更甚,当时北方的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的贵族主统治。在这前后长期与北方两个主要民族闹得时战时和中,于上层建筑领域双方都有着交互的影响,表现在服饰这个意识形态上也展开过激烈的斗争。如真定(今正定)陷落时,宋知真定府刘邈在坚决抵抗后被金人所执,就逼令他剃顶发作女真族装,刘邈不从而死。在宋人抗金文中也有:“河东士庶,首被其害,披发左衽,勉强从俗。”这种民族间逼令改装与不改装也表现为投降与不投降的战争。其后广大人民不愿异族贵族主的压迫而群起反抗,表现在服饰上,就是不愿改换金族的装束。这种斗争终于逼使金贵族主放弃了改俗换装的主张,不得不下令,“衣冠许从其便。”但在金贵族主的长期高压统治下,在服饰上也必然会起变化。如《揽辔录》中所说的:“最甚者衣服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自过淮以北皆然。”又如宋代周必大的《二老堂诗话》云:“陈益为奉使金国,属官过滹沱(河)光武庙,见塑像左衽。”在岳珂《程史》中也说至涟水、泗州(泗县),都见到塑像刻像皆作“左衽”,并说:“此制盖金人为之。”这种左衽制的衣式在山西壁画及砖雕中见之,至今在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尤能见到这种“左衽”的塑像。【20】这是指原为宋人而沦于金贵族主统治下的情形。即在宋人方面,也有受外族在服饰上的影响。契丹族的辽虽没有命令改装易服,但其影响也是有的。如在庆历八年(1048年)诏:“禁士庶效契丹服及乘骑鞍辔,妇人衣铜绿、兔褐之类。”【21】到大观政和年间(1107—1117年),先后诏:“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钩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22】”又京城一带有人穿外裔(外族)形的衣装和戴毡笠子,着战袍而系外族束带一类的,着开封府严行禁止。同时,妇女们的发式也都有效学女真的妆式,作束发垂脑的式样,谓之曰“女真妆。”首先在宫掖中仿效,继而遍及全国。又如临安舞女戴茸茸狸帽和穿窄窄胡衫,也是其中之一例。
1700388063
1700388064 《续资治通鉴》有孝宗乾道四年臣僚言:“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臣窃伤悼。中原士民,延首企踵,欲复见中都之制度者三四十年却不可得。而东南之民,乃反效于异方之习而不自知,甚可痛也。今都人静夜,十百为群,吹鹧鸪,拨洋琴,使一人黑衣而舞,众人拍手和之,伤风败俗,不可不惩,诏禁之。”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北方民族生活中所尚者,也流传到了南宋京都临安。【23】
1700388065
1700388066 关于宋人和北方诸民族在服装上彼此间的仿制和影响,在辽、金等各章中还要谈到。
1700388067
1700388068
[ 上一页 ]  [ :1.7003880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