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89759
平巾 以竹丝作胎,青罗蒙之,制如官帽,但后无山,有罗一幅垂后,长一尺,俗称“沙锅片”,为长随内使小火等所戴。
1700389760
1700389761
萬字巾 上阔下狭,形如“萬”字。
1700389762
1700389763
番子巾 类唐巾,但去其带。
1700389764
1700389765
纯阳巾 前后披盘云者。【6】
1700389766
1700389767
披云巾 用缎或毡,巾式扁而顶方,后用披肩半幅,内置棉絮,是任意为之。
1700389768
1700389769
玉台巾 玉台本山名,其巾式类此山形。用青罗为之,是取山名的雅尚而又像其形。
1700389770
1700389771
飘飘巾 前后各披一片,在明末时流行。
1700389772
1700389773
包角巾 罩于发髻之上,方顶而有带。
1700389774
1700389775
缣巾 用缣为之,巾屋上广,前后施幅或垂之于肩,再加组条,即“武士巾”。松江地区士大夫好戴之。
1700389776
1700389777
弘治年间士民所戴的帽式都作平顶,形似截筒般,正德时帽顶稍收些做成桃尖式。
1700389778
1700389779
嘉靖以来,又有金线巾、高士巾、素方巾、褊巾、方包巾(即方角巾)、和靖巾、诸葛巾、凌云巾、华阳巾,至万历初又有乐天巾、晋巾。
1700389780
1700389781
其他尚有玉壶巾、明道巾、折角巾、东坡巾、阳明巾、程子玉台巾等,或慕古人名而称之,或自裁而名之。
1700389782
1700389783
棕结草帽 如笠而高,为中军巡捕戴之。
1700389784
1700389785
遮阳大帽 即古代的笠子,凡科贡入监生有恩例者方许戴此种大帽。【7】
1700389786
1700389787
圆帽 像笠,但比较小,用乌纱,里面加以漆,属毡帽之类,始于元世祖。
1700389788
1700389789
鹅帽 校尉等用。
1700389790
1700389791
堂帽 由唐巾演变而来,但用硬壳作盔式,用铁线为硬展脚,有职之官员在朝堂上始得戴之,余则不敢僭用。
1700389792
1700389793
中官帽 后列三山,并增方带二条垂于后,无职官亦有戴者。唯顶后垂方纱一幅,为内使所戴,也叫做“内使帽”。奉御太监则戴以竹丝为胎,青绉纱蒙,俗叫做“刚义帽”(见图13.2.4男14、23)。
1700389794
1700389795
1700389796
1700389797
1700389798
13.2.4男
1700389799
1700389800
13.2.4男
1700389801
1700389802
1、2、3、27、28、29,蜀王府太监宁墓出土。5、7、8、9、10、11、12,明代益庄王墓出土。6.成都永兴寺出土。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中国历史博物馆照片。25、26,蜀王墓出土.30.明代司礼监关经墓出土。
1700389803
1700389804
1、8,见图13.2.1男 2。2.无脚幞头。3.六瓣六合帽.4、7,疑与图13.2.36男之3同。5.同图13.2.29男。9.因不出檐而又有八瓣,故属于六合小帽。10.卷橹毡帽。11.毡帽.12.同图13.2.36男之3。13、18、22,毡帽.14、23,刚叉帽。15、16,见图13.2.1男之2、3。17.平顶如截筒式者,即弘治年间一般士民所戴者。19.类15、16。20.同图13.2.25男。21.为郑成功像中所戴的冠,是采翼善冠制改制而成。24.类图13.2.14男之9。25、26、27、28,均为棕结草帽.29.因有宽檐,应是遮阳大帽。30.同图13.2.35男之3。
1700389805
1700389806
瓦楞棕帽 嘉靖初生员初戴之,后民间富者亦戴之。或用牛马尾编结。
1700389807
1700389808
小帽 本为执役厮卒辈所戴,其后取其方便,士庶亦戴之。有六瓣、八瓣,上作平形或圆形,用线合缝之,下有檐,一名“爪拉帽”,即后代的“瓜皮帽”。夏用结棕或用漆纱,冬则用绒或毡,亦名“六合一统”(见图13.1.4男、13.1.5男、13.2.5男等)。
[
上一页 ]
[ :1.7003897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