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90461e+09
1700390461
1700390462 宫人着云样鞋,鞋上刺上小金花,歌章女等则亦着描金牡丹黑靴。关于弓足之事,明代承前期之制,有这种风气但并不完全如此,乡村劳动妇女都不作此种姿态。据《野获编》云:凡被选入宫掖中的女子,登籍入内后,即解去足纨。想是虽放足(解去缠足之绢帛)而鞋式仍作上翘弓样,所以明代宫女,在画像中仍有作翘头式者,即前说之弓样鞋。
1700390463
1700390464 凤头鞋仍是明代妇女鞋式,其上或加绣,或加缀明珠。
1700390465
1700390466 中国古代服饰史 [:1700379031]
1700390467 三 妇女发饰
1700390468
1700390469 按明代的规定,小女未出嫁者,都作三小髻,或用金钗及珠饰头巾。婢使等绾高顶髻;小婢使则挽双髻。
1700390470
1700390471 乐妓戴明角冠,教坊司妇人不许戴冠,中宫供奉女乐等官妻则用本色髻,即假髻。
1700390472
1700390473 包头 在明代较为盛行,不问老幼皆用之,或叫做“额帕”。一般用乌绫为之,夏则用乌纱,每幅约阔二寸,长四寸。后用全幅斜摺阔三寸裹于额上,垂后两抄而再向前作方结。年老者或加锦帕。崇祯中用二幅,每幅方尺许,斜摺阔寸余,一幅施于内,而一幅加之于外,另作方结加于外幅的正面。在万历年间暑天尚有用鬃尾为之者。
1700390474
1700390475 珠箍 亦明代妇女发饰的特殊首饰,本是贵者所箍,如严嵩家被籍没时有金镶珠宝头箍、玉花头箍等,固不足为奇。至如一般妇女及如长班、教坊等的妇人外出,也都首戴珠箍。
1700390476
1700390477 弘治年间髻式高在寸余之间,至正德年间髻式渐作高式。
1700390478
1700390479 正德年间妇女多用珠络盖头,称之曰“璎珞”。
1700390480
1700390481 嘉靖中禾妓杜韦,梳低小尖巧的实心髻,由于髻式实心低小,所以不易篷松,因而一直保持其晓妆形态,当时吴中妇人都效之,号“杜韦娘髻”,后又讹为“茴香髻”;其他如太康地区(今开封)的妇女发髻在嘉靖初则作高髻,用铁丝为胎,高六七寸;万历年间蜀郡妇女用绫缎等围头,亦高八九寸不用簪髻,望之若方巾的式样;江南少女在额前将发缚作一把,类于古之垂螺近额式;天启年间(1621—1627年)宫内尚高髻,而江南则尚低髻。这些都是属于地区性流行的发式,一地区流行此式,另一地区则又流行另一式。
1700390482
1700390483 隆庆年间发髻喜尚圆扁,在髻顶上用宝花,叫做挑心,两边有棒鬓。年少常用头箍,上缀以团花方块,从后面翻梳出桃尖式顶髻,或作鹅胆心长圆形的髻式。
1700390484
1700390485 堕马髻 是把头发直往后梳而不分发路,鬓髻都向后垂,旁插金玉梅花一二对,前用金绞丝灯笼簪簪之,两边又加西番莲的俏簪二三对,发股中用犀玉大簪一二只横贯之。这种所称“后垂”的堕马髻,恐与汉、唐、宋的堕马髻式已略有不同处。盖前者侧垂而不全倒,后者则作后垂状。《十美词》中有陈圆圆好梳倭堕髻(此陈圆圆非吴三桂的爱姬),其髻式为低梳坠髻。
1700390486
1700390487 明时吴中乡村间有一山歌云:姊妹二人,“大个梳做盘龙髻,小个梳做杨篮头”。盘龙髻易于认别,杨篮头尚不能知其式。
1700390488
1700390489 崇祯年间又流行松鬓扁髻,发际高卷而虚朗,即作松发的式样。至崇祯末髻大而扁,用乌纱为质,任人随意自饰珠翠等饰。
1700390490
1700390491 勒子 用以使发髻不露和发整齐并有保暖之需。
1700390492
1700390493 用鲜花绕髻,明时亦有之(见图13.2.23男)。
1700390494
1700390495
1700390496
1700390497
1700390498 13.3.8女
1700390499
1700390500 13.3.8女
1700390501
1700390502 朱夫人像。
1700390503
1700390504 特髻,按三品特髻上金孔雀六,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各垂珠牌各一。与此像符合。
1700390505
1700390506
1700390507
1700390508
1700390509 13.3.9女
1700390510
[ 上一页 ]  [ :1.7003904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