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90883e+09
1700390883
1700390884
1700390885 一般力士、校尉、旗军等常戴头巾或脑,有用布包覆的扎巾,明末兵勇用五色布扎巾。
1700390886
1700390887 明代的水军,极为出色,初期即在南京的新江口设营操练水兵,并于沿江沿海设督抚总水军,并遣将击寇于琉球大洋之中。成祖时的郑和,奉命出海西征,用大船六十二艘航行。后在仁宗、宣宗时期,又前后出海远航七次。经爪哇等四十余国,西达红海,且至非洲等地,称雄于海洋达三十年之久。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著名的。明代的枪炮火器也较之前代有所进步。
1700390888
1700390889
1700390890
1700390891
1700390892 中国古代服饰史 [:1700379033]
1700390893 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五节 明代仪俗
1700390894
1700390895 《大明令》云:“凡民间嫁娶并依朱文公家礼。”
1700390896
1700390897 明将杨继盛也说,我们系诗礼士大夫之家,冠婚丧祭,必遵家礼行。
1700390898
1700390899 官员出入乘轿,初行于宋南渡后。在明代乃乘轿者日众。按旧制,文臣自三品以上始得乘轿。在成化年间士大夫都乘马,到弘治、正德年间都乘轿。初时举人才乘轿,而后监生及新进学的秀才等也都乘轿。
1700390900
1700390901 武官等应乘马,不得乘轿,初制甚严。但在南京等地亦有乘轿者。至于轿子,初时只有妇女的轿子用垂帷遮蔽,后官员亦作垂幕。至万历年间定武臣不许用帷轿,即须去垂帷。按轿之制,三品以上用间金饰银螭头,绣带青缦;四品、五品用素狮头;六品至九品用素银头,青带青幔;庶民用黑油齐头,平顶黑缦。凡车轿等都禁用红漆。
1700390902
1700390903 至于婚嫁时所用彩轿,当崇祯初期尚简朴,只用蓝色绸帷,四角加悬桃红彩球而已。其后稍加刺绣,再后又用红绸刺绣,大红织锦并装有大镜一面,彩轿后及左右各加一小镜,用数小镜缀之于顶上,并在彩轿左右各悬染红色彩筛,就日趋于华丽。
1700390904
1700390905 官员出外张伞也有规定。不许用金绣、朱丹装饰。伞之制有三檐者,为一至四品官所用,二檐者为五品以下用之,但也视其伞顶及用色如茶褐、青罗、青绢为别。唯在京城之内则不许张伞,而南京的官员则可张之。
1700390906
1700390907 扇(应为掌扇),故事、京朝官、词林坊局的五品官得用大金扇遮马,其他须三品官乘轿时始能用之。
1700390908
1700390909 折叠扇,自宋时已传入中国。一名“聚骨扇”,或曰“聚头扇”。永乐时,国外又有进贡,其后以苏州制者为佳,四川制者亦佳。宫中所尚者为金字扇,红漆骨,绿笺为面,以囊盛而佩之。撒扇,有木柄长二尺余,放则可遮日光,收之则贮之丁囊,为司礼监等于宫中夏日用之,不作扇风之用。
1700390910
1700390911 南方妇女都用团扇,唯妓女用撒扇。
1700390912
1700390913 凡在京朝士,俱佩牙牌,已见前牙牌的制条内。
1700390914
1700390915 官府出行时,用“肃静”牌,似始自明代。
1700390916
1700390917 成化元年令,凡京官出外,四品以上用引导三对,有锡槊、钢叉、藤棍。在外之方面官,堂上官亦如此。
1700390918
1700390919 先前少年遇前辈长者于道,必拱立于旁,俟其过乃行,其后此礼遂弛。又先前送客必下阶,后有立阶上举手作别者,也是礼的变迁。
1700390920
1700390921 在官员间也有高卑之礼,如相遇回避、让道而行,引马回避或分路而行等诸礼。
1700390922
1700390923 明时唯总兵到营时,始举炮及奏鼓吹,后至兵道等也行此礼。
1700390924
1700390925 凡士子乡试得捷者,郡县始揭竿,上悬捷旗;得鼎甲者及选为庶常者,复另植黄竿,另张黄旗,即中会试者以红绫金书为旗,状元以黄纻丝金书。
1700390926
1700390927 眼镜自明时始行于中国,当时为目力所不及者而用之。形制有柄纽,可合为一,分歧则为二片,掩于目而视之。明宣德时有赐于大臣者,因当时尚极为贵重,来自西域外商。
1700390928
1700390929 自鸣钟以精金为之,如小香盒大小,来自海外利玛窦所进的贡物。
1700390930
1700390931 灯火为历代所盛行,自宋始至明代,每于元宵节时举行。明代的灯彩有料丝灯、羊角灯、夹画堆墨、五色纱灯、卵灯、球灯、珠灯、泡灯、麦杆灯、百花鸟兽虫鱼及走马诸式。田贵妃更制纱方空灯。且在放灯时又施放烟火。
1700390932
[ 上一页 ]  [ :1.7003908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