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91011
13.6.6军
1700391012
1700391013
明代崇祯山西总兵周遇吉所属宁武路静乐营二队乌枪手守长赵勇穿过的盔甲(实物),山西省博物馆。
1700391014
1700391015
1700391016
1700391017
1700391018
13.6.7军
1700391019
1700391020
13.6.7军
1700391021
1700391022
明代御林军穿用的连环锁子甲及连环间相互联贯的细部制法,山西省博物馆藏。
1700391023
1700391024
1700391025
1700391026
1700391027
13.6.8军
1700391028
1700391029
13.6.8军
1700391030
1700391031
明代常遇春墓前的盔甲石人像。
1700391032
1700391033
【1】《三才图会》载: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举人未第者皆服之。但图式与前说异。
1700391034
1700391035
【2】《三才图会》云: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也,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传国初戴此,取四方平定之意。
1700391036
1700391037
【3】《三才图会》载:皂隶巾,不覆额,所谓无颜之冠是也,其顶前后颇有轩轾,左右以皂线结为流苏,或插鸟羽为饰,此贱役者之服也。
1700391038
1700391039
【4】《三才图会》载:汉巾,汉时衣服多从古制,未有此巾,疑厌常喜新者之所为,假以汉名耳。
1700391040
1700391041
【5】《三才图会》载:吏巾制类老人巾,唯多两翼,六功曹所服也,故名吏巾。
1700391042
1700391043
【6】《三才图会》云:纯阳巾一名“乐天巾”,颇类汉、唐二巾,顶有寸帛,襞积如竹简,垂之于后,曰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
1700391044
1700391045
【7】《三才图会》载:大帽,尝见稗官云,国初高皇幸学,见诸生班烈日中,因赐遮阳帽,此其制也。今起家科贡者则用之。
1700391046
1700391047
【8】明制,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外内命妇视夫及子之品而受诰封。生时曰封,死后曰赠。
1700391048
1700391049
【9】琐幅即锁袱。用鸟毳毛而织成,精者曰锁袱,或说其纹如连琐者。
1700391050
1700391051
1700391052
1700391053
1700391055
中国古代服饰史 第十四章 清代服饰
1700391056
1700391058
第一节 清代入关前及统一后对服饰的改制
1700391059
1700391060
清代的祖先满族,原居于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一带,数传以后居住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到太祖爱新觉罗·努儿哈赤时即建为清代的兴京城。其后又并哈达、辉发、叶赫、乌喇诸部,以及内蒙、东北各部等的降服和归附,势力范围扩大,到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乃定国号金(世称后金)。清代以“爱新觉罗”氏为姓,爱新即满洲语“金”的意思。到1621年又进入了辽沈地区。当时明王朝的国势日衰,农民起义军相继勃起,最后终于胜利地占领了明王朝统治者的首都北京。正当农民起义军行将完全胜利地建立自己的政权时,清贵族主乘这个政权还没有巩固之际,假明代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得以进入关内,建立了清王朝。由于当时南方大部分地区还在明代统治者的势力中,且虽在北方建立了清贵族主的政权,但人民反抗的力量还是起伏不定,因而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制度和服饰方面,还保持着两民族间的暂时的妥协。据《研堂见闻杂录》载:“我朝之初入中国(指关内)也,衣冠一承汉制,凡中朝之臣(指明原有官民)皆束发顶进贤冠(即梁冠),为长袖大服,分为满汉二班”。又《东华录》云:“顺治元年(1644年)……谕兵部曰……予曾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意,反非予以文教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当时所以暂维现状,是因大局还未安定,恐违反广大人民的意愿所致。这可从下一事件中看出:当时山东有一进士,后迁官为侍读,名孙之邂者,为了个人利禄,带头剃发迎降。在朝会中汉人本仍穿明代服饰而列在汉人的班列中,满班官员认为孙某是汉人应归入汉人之班,而汉班官员则认为孙某既改成满人装束,应该站到满班官员里去,因而使他进退维谷,恼羞成怒。孙后来进疏谗言于清主,致有颁发削发的命令。这样,激起了汉族广大人民的忿愤,群起反抗。山东有一名士谢迁者联合了当地人民群众起而攻破州县,入淄州城中,将头发插入孙之邂的头壳中,并将孙全家七人杀死。剃发之令虽不只为此而发,但也可见民情的一般了。逼使清主暂缓下薙(通剃)发令的主要原因,应是当时天下未定。此事亦载之于《清史稿》中的《孙之邂列传》,说是“城破死之,诸孙从死者七人”。又《冯铨传》中也载有:“以铨降后与之邂、(李)若琳(礼部侍郎)皆先剃发,之邂家男妇并改满装”。当时摄政睿亲王也曾说过这三人“皆恪遵本朝法度”之语。
[
上一页 ]
[ :1.7003910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