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93492
1700393493
1700393494
1700393495
1700393496
图2-1 木俑(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700393497
1700393498
1700393499
1700393500
1700393501
图2-2 帛画中的女子服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700393502
1700393503
1700393504
1700393505
1700393506
图2-3 楚式直裙深衣(《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大批战国时期丝织品》)
1700393507
1700393508
1700393509
尽管如此,楚服并不完全混同于北方各国,相反,在服装款式、衣料、色彩、图案上都有着地处南国的特色。《战国策·秦策》中有这样的记载:“不韦使楚服而见(华阳夫人)。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姚宏注:“楚服,盛服。”鲍彪注:“以王后楚人,故服楚制以悦之。”可见,此刻用以博得王后注目的是不同于北国的楚乡服饰。又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可知短衣是除深衣之外楚地的经典款式。湖北曾侯乙墓编钟虡上的铜人女子所穿上襦款式极为清晰,交领、右衽、彩饰宽领缘,值得一提的是襦的下摆并不平直,而是右高左低,于对称规矩中破立新奇。孙机先生认为虽然曾侯乙墓不是楚墓,但是出土物带有浓重的楚风,当以与楚墓并论,列入广义的楚文化范畴。“短衣”的流行,当与楚国地处林山湖泊之中有关,是自然环境使然。《淮南子·原道训》
:“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九嶷之南多为南方土著所居之地,楚地多水泽,他们这样穿着目的在“以便涉游”。短衣的实证,可见马山楚墓出土的“衣”(图2-4),如按其形制放大两倍,穿着时其长度在腰膝之间,袖长及肘。短衣在文献中的记载,有《左传·昭公十二年》言:“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左传·宣公十二年》称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其中“蓝缕”即“褴褛”。《说文》的《衣部》有:“褴,裯谓之褴褛。褴,无缘衣也。”“裯”及“蓝缕”,均是楚地短衣。
1700393510
1700393511
1700393512
1700393513
1700393514
1700393515
图2-4 衣。殉葬用衣,衣长45.5厘米,袖通长52厘米,袖宽10.7厘米,腰宽26厘米(《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印染织绣》)
1700393516
1700393517
浪漫必称楚,这种浪漫体现在服饰的飘逸之风,犹以舞女的长袖细腰为妙,《战国策》、《墨子》都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屈原《大招》中称赞美女“小腰秀颈”。细腰的目的不仅使身材更加颀长高挑,而且腰肢的纤细灵活更加衬托出女子的轻柔之美(图2-5)。长沙黄土岭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一件彩绘人物漆奁上所绘的11个舞女中,有两个正在长袖细腰地翩翩起舞,旁边三个女子悠然静坐,另有一个女子挽袖挥鞭地指挥,还有五个女子正含笑注目欣赏(图2-6)。如此女子舞袖而起的一刹那,当是飘逸至极。这种浪漫还更多地体现在楚服的图案中。楚人相信自己是火神的后代嫡传,以浴火重生的凤凰为崇拜物[7]。凤是人间最美的生灵,身披五彩,能歌善舞,品性高尚,至真至善,鼓力而风,能使国家安宁。诸多战国楚墓出土的丝绸制品,纹样多为凤鸟,令我们想到屈原《离骚》中的场面“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又犹如《大招》中的呼唤:“魂乎归来,凤凰翔只。”以湖北马山楚墓出土的刺绣品为例,发掘的丝织品纹样有蟠龙飞凤纹、对龙对凤纹、龙凤相蟠纹、龙凤相搏纹、凤舞飞龙纹、飞凤纹、凤鸟花卉纹、凤鸟践蛇纹、凤斗龙虎纹……这些纹样以各种各样的凤鸟、龙、蛇、虎、花为主题,严格遵循对称的原则,同时又以流畅的线条来做夸张的构图,色彩缤纷又稳重统一。楚人崇凤、华夏崇龙、巴人崇虎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凤”为主角的服饰纹样也许正是楚人强盛时期的心态反应,“凤搏龙虎”也正是远古不同民族的凤文化与龙虎文化之争斗的延续(图2-7)。
1700393518
1700393519
1700393520
1700393521
1700393522
图2-5 战国玉舞人(上海博物馆藏)
1700393523
1700393524
1700393525
1700393526
1700393527
图2-6 彩绘人物漆奁上的女子服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700393528
1700393529
1700393530
1700393531
1700393532
图2-7 丝绣品纹样—凤搏龙虎(湖北荆州博物馆藏)
1700393533
1700393534
1700393535
1700393536
1700393538
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第二节 严妆汉服永未央
1700393539
1700393540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一书中就“楚汉之源”表述了他的观点,认为:“汉代艺术更突出地呈现着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如此,“楚人的文化实在是汉人精神的骨子”[8]。那么,浪漫的楚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汉文化影响有多深?而影响后世颇深的汉代服饰中,又有多少楚文化的痕迹呢?
1700393541
[
上一页 ]
[ :1.7003934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