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394107
1700394108
图3-22 南北朝时期的戎装,上穿窄袖褶、下穿缚袴,外披甲胄(《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历代服饰卷上》)
1700394109
1700394110
袴褶制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射之服,目的是为了行动方便、敏捷。而中原地区的上衣下裳之制,则不便于骑马射箭,所以在战国时期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多为车战,而少骑射。可以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将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射之服,首次正式引进中原战场,并逐渐改造为一种正规戎装。袴褶制,大约即从胡服骑射演化而来。[37]晋宋以降,南北朝都保留并发展了此种服制,尤其在南朝,袴褶制作为戎装,上至天子,下至百官、兵士,都可以穿着。
1700394111
1700394112
袴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晋书·舆服志》)[38]
1700394113
1700394114
(杨)济字文通,历位镇南、征北将军,迁太子太傅。济有才艺,尝从武帝校猎北芒下,与侍中王济俱着布袴褶,骑马执角弓在辇前。(《晋书·杨济传》)[39]
1700394115
1700394116
上以行北诸戍士卒多褴褛,送袴褶三千具,令奂分赋之。(《南齐书·王奂传》)[40]
1700394117
1700394118
车驾亲戎,是指天子乘车驾亲自参与军事活动,包括亲身临战、校阅部队、行围打猎等;中外戒严,是指因发生紧急状况而实行于朝廷内外的军事管制,同样属于军事行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天子可以着袴褶服,以示和将士们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至于官员,像太傅杨济、侍中王济这样的朝中元老、重臣,在陪晋武帝司马炎在北邙山下检阅军队并行猎时,也身着袴褶、骑马弯弓在御辇左右护驾,可见其为能文能武的将佐之才。至于一般随行官员,在皇帝出巡时,也要穿袴褶,目的是为了方便行事。作为普通士卒,征战之服自然也少不了袴褶,所以当南齐武帝萧赜看到北征的士卒大多衣衫褴褛之时,便送去三千套袴褶服,命镇北将军王奂分发给士兵。
1700394119
1700394120
袴褶服虽为戎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北朝官吏士庶乃至皇帝,也时常把它当作常服来使用。
1700394121
1700394122
拜爱姬潘氏为贵妃,乘卧舆,帝骑马从后。着织成袴褶,金簿帽,执七宝缚矟,戎服急装,不变寒暑,陵冒雨雪,不避坑阱。(《南齐书·东昏侯纪》)[41]
1700394123
1700394124
(帝)常着小袴褶,未尝服衣冠。(《宋书·后废帝纪》)[42]
1700394125
1700394126
(叟)每至贵胜之门,恒乘一牸牛,敝韦袴褶而已。……于(高)允馆见中书侍郎赵郡李璨,璨被服华靡,叟贫老衣褐,璨颇忽之。叟谓之曰:“老子今若相许,脱体上袴褶衣帽,君欲作何计也?”讥其惟假盛服。璨惕然失色。(《魏书·胡叟传》)[43]
1700394127
1700394128
南齐皇帝东昏侯行为乖张,平时即喜欢着戎装,骑马驰骋,寒暑不变。他拜爱姬潘氏为贵妃的时候,竟然让她乘坐卧舆前行,而自己则身穿袴褶,手持宝矟,骑着马跟在后面做随从。而宋后废帝刘昱也喜欢穿袴褶,不着南朝衣冠。像此种情况,袴褶服便不再是戎装,而近于常服了。在北朝,袴褶更是常常为士庶所用常服。北魏胡叟虽为贤达士人,却不喜为官、不置产业,所以家贫如洗,即便与权贵交接,也只穿一身破旧的皮袴褶。一次,他在高允家碰到中书侍郎李璨,李璨衣着光鲜,见他衣服破旧,便对他很怠慢。胡叟心中不悦,便说:“假如老子乐意,脱了身上的袴褶、衣帽,你觉得怎么样?”意谓李璨只是衣帽华丽,但没有真才实学,凭此骄人,实为可恶。由此可知,北魏士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常常穿袴褶的。
1700394129
1700394130
南北朝时期,袴褶已经逐渐成为男子的一种常服(图3-23),这可以说是戎装的日常化。如果说花木兰女着戎装、身穿袴褶是一个特例,那么日常化后的袴褶出现在六朝女子身上,也就较为普遍了(图3-24)。
1700394131
1700394132
1700394133
1700394134
1700394135
图3-23 身穿袴褶的北朝男子(海外藏传世实物《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历代服饰卷上》)
1700394136
1700394137
1700394138
1700394139
1700394140
图3-24 穿袴褶的侍女(南朝《斫琴图》)
1700394141
1700394142
《世说新语》曰:“武帝尝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馔,并不用盘,悉用琉璃器。婢子百余人,皆绫罗袴褶,以手擎饮食。”[44]
1700394143
1700394144
陆翙《邺中记》曰:“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皆着紫纶巾、熟锦袴褶。”[45]
1700394145
1700394146
1700394147
1700394148
1700394149
1700394150
王武子即王济,太原晋阳人,晋阳就在今天的山西太原附近。武帝司马炎曾经到王武子家做客,武子动用了家里的上百名婢女,手持稀有的玻璃器皿供给饮食,而且婢女们个个身穿绫罗袴褶,以示其富贵与豪奢。今本《世说新语》所言与此大同小异,唯“袴褶”作“绔”。绔与袴通,二者含义基本相同。“”音洛,《宋本玉篇》
:“,力贺切,女人上衣也。”[46]据此而言,绔乃属于上衣下袴的装束,亦即袴褶制,和《太平御览》所引在意义上是一致的。王济祖居晋阳,这一带自两汉以来已有大批胡人涌入,至西晋末年已经呈现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的局面。袴褶制来自胡人,而王武子家的婢女们身穿绫罗袴褶,很可能是受到了当时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在山西太原圹坡北齐张肃俗墓出土的陶俑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头梳双髻、身穿大口袴褶服的彩绘女侍俑(图3-25),或可作为王武子家婢女形象的一个参照。
1700394151
1700394152
1700394153
1700394154
1700394155
图3-25 女俑,上穿大袖衫,下穿大口缚袴(山西太原圹坡张肃俗墓)
1700394156
[
上一页 ]
[ :1.7003941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