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394393e+09
1700394393
1700394394 图3-44 金花(南京北郊东晋墓)
1700394395
1700394396
1700394397
1700394398
1700394399 图3-45 部分桃形金叶和金饰残件(山东临沂洗砚池M2号晋墓)
1700394400
1700394401 六朝步摇也许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并在形制上有所变化。金步摇在一般贵族妇女中的流行和普及,很可能令步摇的形制与佩戴日趋简易,这是一种比较合乎常规的推测。基于此,步摇到了唐以后便与钗合二为一,出现了钗头上缀以鸟雀、蝴蝶、花朵、珠玉等饰物的步摇钗(图3-46、3-47),也就不会让人觉得诧异了。《新唐书·五行一》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94]又唐代诗人张仲素《宫中乐》云:“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妆成只畏晓,更漏促春宵。”[95]从中可以看出,钗与步摇已经合二为一,称为步摇钗了,而且在贵妇和士民女子中间已经十分普及,不再是贵妇们的专利了。
1700394402
1700394403
1700394404
1700394405
1700394406 图3-46 头插步摇的唐代妇女(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石刻)
1700394407
1700394408
1700394409
1700394410
1700394411 图3-47 四蝶银步摇钗(左)和金镶玉步摇钗(右) (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院南唐汤氏墓)
1700394412
1700394413 二、燕、代地区流行之步摇冠
1700394414
1700394415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北方的燕、代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一种步摇冠,这和出土文物的分布情况也是基本相符的。北方出土的步摇冠配件,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辽宁一带。从近几十年发现的考古实物与学术研究成果[96]看,居住在中国北方的草原游牧部落,很久以来就有戴金冠、金饰的文化传统,这为步摇冠的流行奠定了必要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正是草原部落自身的这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北方流行的步摇冠和中原、南朝地区流行的步摇花,在形制和佩戴上,都体现出了许多不同点。
1700394416
1700394417 较早记载北方少数民族戴步摇的文献资料是《后汉书·乌桓传》:“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着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簂步摇。”[97]句决是一种首饰,其形制今人已不清楚。簂疑为帼,即巾帼(一种假髻),是用假发(如黑色丝、毛、线)等编制而成的类似于假髻的饰物,用时直接戴在头上。刘熙《释名·释首饰》:“簂,恢也,恢廓覆发上也。”[98]清人厉荃《事物异名录》云:“按:簂即帼也,若今假髻,用铁丝为圈,外编以发。”[99]当然,汉代人的巾帼未必是用铁丝为圈,或许用的是别的材料,但帼是假髻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尽管我们还没有出土实物可以参照,但从汉代图像资料(图3-48、3-49)来看,此种假髻大概通常和巾子一起配合使用,即在假发套上加巾子以为饰,这或许就是“巾帼”一名所以和“巾”密不可分的原因。
1700394418
1700394419
1700394420
1700394421
1700394422 图3-48 头戴巾帼的妇女陶俑(广东省广州市郊东汉墓)
1700394423
1700394424
1700394425
1700394426
1700394427 图3-49 头戴巾帼的妇女陶俑(四川省忠县涂井汉墓)
1700394428
1700394429 乌桓妇女头上的发饰,有句决,上面饰金碧,类似于在中原地区的巾帼上加以金步摇。这样的装束就很有点儿像金冠了,所以孙机先生说:“如果进一步将巾帼改用更硬挺的材料制成类似冠帽之物,再装上多件步摇,就可以称之为步摇冠了。”[100]乌桓妇女的帼步摇是否可以称为步摇冠,它的具体形制如何,我们可以从出土的一些金饰中得到些许启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4号汉代匈奴墓出土的一套贵妇人的金首饰,有长条形金饰片62件,卷云纹金饰片15件,包金贝壳饰片6件及大量金属珠,饰片上边均留有针孔。孙机先生认为,这些饰片原本应该是缝在巾帼或者帽子上,整体看来就像一件摇曳生辉的金冠[101](图3-50、3-51)。这种冠饰或曰帽饰,大约与乌桓妇女的帼步摇装束十分相似。乌桓,史书又称“乌丸”,与鲜卑族同属于东胡部落联盟的一支。秦朝末年,东胡被匈奴击破后迁居乌桓山(今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以北),并因此而得名。汉武帝击败匈奴,迁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地区,为汉朝戍边,抵御匈奴的袭扰,并设置了护乌桓校尉,东汉魏晋沿置未变。东汉时窦宪击破北匈奴,迫其西迁;而乌桓人大部则逐渐南迁与汉族融为一体。(这样,来自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人,便乘虚入主广大的漠北草原与内蒙古、燕代、辽西、辽东地区。)乌桓妇女的装束,想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匈奴服饰文化的影响。
1700394430
1700394431
1700394432
1700394433
1700394434 图3-50 阿富汗北部席巴尔甘6号大月氏墓女主人头部金饰复原图(左);内蒙古西沟畔4号汉代匈奴墓女主人头部金饰复原图(右);两者应具有一定的承继关系
1700394435
1700394436
1700394437
1700394438
1700394439 图3-51 内蒙古西沟畔4号汉代匈奴墓出土金头饰、耳饰实物图
1700394440
1700394441 其实,无论匈奴、乌桓妇女的金首饰,还是后来鲜卑民族的步摇冠,与中国西北及北方游牧部落的金冠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的一只金冠(图3-52),包括冠顶和环形冠箍两部分。冠箍与冠顶分离,冠顶下部为一半球形,上立一只雄鹰,俯视大地。二者原本应该与毛制品或棉麻制品等一起,连缀成一只完整的冠帽。而新疆吐鲁番市交河沟西1号汉墓出土的金冠(图3-53),则仅余一只半圆形冠箍,未见冠顶。如果这种金冠的冠顶加上一些可以摇曳的饰物,也就可以称为步摇冠了。巧合的是,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毛力吐鲜卑墓葬中,就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金冠饰[102](图3-54),下部为一圆盘形底座,上立一只凤鸟,在凤鸟双翅和尾翼边缘上打有小孔,上缀可以摇曳的圆形叶片。在金冠饰的圆形底座上,打有四个小孔,应该是用以连缀冠帽的,或者可以说,这就是一件金冠的冠顶。这样的金冠,应该就是较早出现的步摇冠的一种。
1700394442
[ 上一页 ]  [ :1.700394393e+09 ]  [ 下一页 ]